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13的文章

[舊片推介]2009《我孩子們的爸爸》—電影人的宿命?

圖片
http://pic.pimg.tw/lindyeh/4bc6c2934af92.jpg         電影就是那麼難做,男主角於是到電影的一半就不做了。         這部法國電影卻就此成為我心裡揮之不去的影子,人物的訣擇、情感仍令我感到文創環境無論在哪個國家,都是那麼艱難。         我從未和人談起這部片,它在臺灣上映時也沒有引起很大關注,但我認為這應該是有志電影的任何方面的「電影魂」們,不可錯過的,一次省思自己到底有多少熱情、本錢與精神在這「一去不復還」的領域裡奮鬥的電影。            這麼說似乎在否定走電影路的人們,但並不是。我也不認為男主角的抉擇以及結局必須解讀成一種警示,或者有「走頭無路」的必然性。男主角之所以走到這一步和他的投資眼光有關,而這是與一般商業的投資無異之事,「失敗」是商場上勝敗之訴,誰過了坎就海闊天空,沒過就去喝西北風。我認為看這部電影是看一種態度,男主角奉獻,撐不下去而離開;其妻想繼志而無力回天;其子女,最深刻,面對失去,面對死亡。     於是電影將「電影」與「生命」各自展演,直至最後由孩子雜揉起來。「電影」已不是一個單一的特別指稱,它被提高到「投身」的象徵中,男主角鞠躬盡瘁的結果,顯現的是生命的意義。說起來沉重,電影的呈現卻是以喜悅開場,幸福、美好、瀟灑與充滿個性的生活,男主角一家不是什麼藝術家的頹廢瘋狂,更多的是中產階級的典型圖像;但在這裡無論是導演或我自己,都無意要去批判資本主義云云,這樣的背景設定,反而是要將「電影」某種刻板的藝術形象拉回到現實生活,它是一個行業,合理合法合人情,在這個產業奮鬥的人,與其他行業的就業者無異。一代人經過努力,到達某種程度後離去,下一代人如何面對既有的過往,當下的艱難時刻以及未來的不確定,難以自持、茫無頭緒到歸於寧靜,才是這部電影展現的「藝術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