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13的文章

以拍電影之名—評薪傳實驗劇團《雷雨2.0》

圖片
引用網址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3080900451.html 新浪潮戲劇的領頭人物    王翀導演的大名,早在前兩年就在筆者的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原因是他早期在大陸演出德國劇作家如彼得漢克( Peter Handke, 1942 — )的實驗性作品,其劇裡劇外的後現代論述,在大陸劇場絕對不是主旋律,但王翀卻甘犯禁忌而做此戲,高聲宣揚了他自己「厭惡平庸戲劇」 1 的理念。     今年,王翀導演帶著兩部作品訪臺:一是「廣藝兩岸小劇場藝術節」的《中央公園西路》,一是「臺北藝術節」的《雷雨 2.0 》。為能與臺灣觀眾多所交流,他亦在臺北藝術節期間舉辦「舞台電影工作坊」。這三個活動的連結在於兩部戲劇作品的表現形式都是相同的,是王翀發起「新浪潮運動」後探索得出的「舞台電影」。筆者此次是看過《雷雨 2.0 》,並參與演後座談以及工作坊,初次體驗這種結合兩種藝術形式的大膽創新。      王翀選擇以經典話劇《雷雨》作為顛覆對象,是有政治訴求的,為的是向主旋律抗爭,標榜的是「不落窠臼、自成一格」的精神。筆者認為這是深具啟發性的,但在大陸當前的文化環境能夠影響多少,仍待觀察;至於在臺灣演出的意義,更多還是專注在表現手法的革新,以及展現其特別的美學風格。 戲劇 v.s 電影 對照又對立      「舞台電影」進一步的意思即是「在舞台上拍電影」,這讓人聯想戲劇與電影之間,相似卻又相異的兩種藝術。總有創作者試圖讓兩者不斷辯證,想找到弭合的可能性,但是兩者之間有一條永遠無法相合的裂縫,就是「資訊接收的差異」。戲曲學者陳芳英教授曾在論及新編戲曲《金鎖記》時提到: 「觀賞影片時,坐在前排的觀眾和坐在後排的觀眾,接收的『資訊』差別不大,但在劇場中,特別是社教館城市舞台或國家劇院這麼大的劇場,觀眾所坐的位置,相當明顯的影響接收到的資訊,特別是畫面。 」 2 而這樣的差異在王翀特別的設計過後,出現了相當新奇而獨特的觀賞效果。      「在舞台上拍電影」與其說是一種表現形式,不如說這同時也是戲劇內容。整部戲所要講的,大致就是「拍『兩女一男的愛情故事』」。這個「拍」字很重要,所有在舞臺上的拍攝動作都有兩種意涵,一是拍愛情故事,一是演出「拍愛情故事」。如此則顯示了這部「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