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15的文章

給我你的直覺《黑裸Harold》

(本文首刊於表演藝術評論台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14798) 演出:勇氣即興劇場 時間: 2015/1/17 20:00 地點:勇氣即興主舞台 文 湯欣曄 ( 社會人士 ) 即興劇演出既需要勇氣和創意 , 也必須有節奏感與組織性 , 這是我看完 《 黑裸 Harold 》 後的體悟 。演員從發問開始,從觀眾拋回的直覺回答中自發地接住可以觸發靈感的建議,然後快速而自然地組織表演,觀眾也在問答遊戲上被帶進演出之中。我十分注意這種表演形式裡演員與觀眾的互動關係,《黑裸 Harold 》的安排恰如其份,既非僅是做做表面工夫的打招呼或完全倚賴觀眾的反應進行,而是適度引導、聆聽與覆述,一步步地將建議發展成片段組合,進而形成一體的戲劇。 與觀眾互動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演員的帶領,在此為發問形式,其問題不能夠太高深也不能夠太一板一眼,要有點開放性的才好;觀眾可能感到無聊或很有想法,但在面臨要回應演員的互動上,經常是感到陌生的、遲疑的、頗有戒心的,尷尬與不知所措的情形在過去我所看過的演出中時有發生。然而勇氣即興劇場的演員們拋出了簡單而開放性高的問題,讓觀眾可順以直覺喊出答案,不必擔心錯誤,也不必擔心被鎖定焦點,而有出醜的疑慮。演員與觀眾「群體」的接觸,讓彼此能夠順暢地交流,成為戲劇組成的重要環節,我認為勇氣即興劇場的作法是成功的。 王思為、宋孟璇、黃美華和趙懷玉四位演員的表現也是相當出色,她們的口條與聲音,比起現今許多演員都來得清楚且具說服力。透過觀眾的建議組織靈感,並現場編導,這不但要有想像力與各種知識,事前必然有相當程度的訓練,能讓她們在快速的腦力激盪上,同時保持穩定、節奏與次序,其基本架構必有之,如何轉換臨場建議,融進演員熟悉的模式之中,真真令人深感好奇。 《黑裸 Harold 》更加吸引觀眾的所在,是表演形式的組合機制。就整個發展出的成品來看,是由片段式與情境式喜劇所組成,演員分成彼此之間有些許連繫的數組人物,並在不同組別間飾演數個角色,穿插演出,連貫劇情,形成一有機的整體。打破單一主線或線性敘事的傳統劇本形式,勇氣即興劇場卻並非是有勇無謀,在每個情境中設計具有記憶點的人名、對話與人物形象,交錯行進之間毫無錯誤,情節也是相當流暢,觀眾不會被混淆,也不會

英雄叛國

(本文首刊載於http://artnews.artlib.net.tw/189/1482/%E8%8B%B1%E9%9B%84%E5%8F%9B%E5%9C%8B.html) 莎劇的 既 視 感 [1]   「臺北海鷗劇場」以海鷗自由 翱 翔的形象 為 精神 ,在「劇場史推動計畫」的第三號作品《英雄叛國 Ing 》當中,推出了一場張力極 強 的「英雄 - 人民」之爭,從對莎士比亞《科利奧蘭納》 (Coriolanus, 約 1605-1608) 的改編出發,基本上遵循原劇情節,而其中「人民」與英雄主角馬修斯的對抗,在導演宋厚寬的詮釋下,自然反映了當代性與 既視 感。 古羅馬大將軍馬修斯英勇對戰敵軍伏爾斯人,屢次打敗伏爾斯大將奧菲的戰功,讓馬修斯得到「科利奧將軍」的名號,並被推 為 元老院執政人選,但若要取得執政之位,還必須取得人民的同意。然而, 因 為 馬修斯身 為 貴族與軍人的自尊,使之不願以展示傷痕來討好群眾;兩位護民官趁隙煽動 原本已同意的市民改變心意,將馬修斯從執政這個位置上拉下來並套以叛國罪名,進一步將之放逐。馬修斯於是決定投誠敵將奧菲,一起再度進攻羅馬以報仇雪恨。羅馬貴族與元老院最後請馬修斯之母勸說,終使馬修斯心軟決定不再攻打羅馬。二次背叛讓奧菲及伏爾斯人對馬修斯相當不滿,終致群起刺殺之而身亡。 戲劇藝術應該具備公共性,而這 齣 戲劇相當巧妙地以一個古劇本,故事背景設定在古羅馬的古老故事,汲取出可合現今地處的環境、氛圍之議題,呈現人物間衝突的同時,亦將「民主」代入 概 念,成 為 雙重的辯證關係。這 齣 戲劇原先最大的特色即在於「人民」的群戲對英雄命運和時局的推動力量,演於此時的臺灣社會, 更可以激發觀者思考「 人民 」的表裡意義。 「人民」     這樣一 齣 轉折甚多、高潮迭起的戲劇,演來是毫無冷場的。其中所能運作的美學風格與精神共鳴,在我看來是具備公共性的。整部戲劇的製作呼應著當前臺灣以政治選 舉 和社會運動所 連動著的─媒體角色與群眾風向,尤其是後者在網路上能 夠 自發地形成「自己就是媒體」的傳播功能, 讓戲劇的「問題意識」回歸到群眾本身。古時候的謠言煽動,與今天舞台上演員不時滑著手機吸收資訊,其本質相差無幾。 人民在戲劇裡,從原先對英雄的崇拜轉 為 厭惡,又在敵城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