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17的文章

《王牌業務員》:說一個笑話,給人生

本文初刊傳送門http://artmagazine.com.tw/ArtCritic/article1841.html 正式出刊傳送門http://artnews.artlib.net.tw/257/2039/%E3%80%8A%E7%8E%8B%E7%89%8C%E6%A5%AD%E5%8B%99%E5%93%A1%E3%80%8B%EF%BC%9A%E8%AA%AA%E4%B8%80%E5%80%8B%E7%AC%91%E8%A9%B1%EF%BC%8C%E7%B5%A6%E4%BA%BA%E7%94%9F.html 小記:沒能看過更多金馬影展的電影,就這部而已。題材特殊,還不錯看。 告別「德國」 《王牌業務員》(Bye Bye Germany, 2017),從中翻片名很難看出電影真正的主題,但是英文片名和德文片名” Es war einmal in Deutschland”就比較能夠表達人物們的心境,也就是想要對於德國,或是對於曾經因德國而失去的一切告別。本片呈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仍留在德國生活的部分猶太人,希望能夠重展事業或移民他鄉的奮鬥心路;藉著主角大衛貝曼(David Bermann)與生意夥伴們的創業歷程,以及在此過程中回顧巨大創傷的經驗,導演山姆賈巴爾斯基(Sam Garbarski, 1948-)刻劃了一群「少數人」,呈現他們在戰後百廢待舉的年代裡,如何在艱難生活裡重拾希望的「小歷史」。 電影並非訴諸悲情,而是以幽默的基調處理這群小人物的新生活面貌,而猶太人做生意的天賦,尤其表現在主角大衛天花亂墜的口才之中;從說服他人與之一同創業,以及在客戶面前的能言善道,觀眾見到他生機勃勃地開創商機,帶領生意夥伴大展拳腳,完美地實踐了「行銷是一門藝術」。在那些令人莞爾的買賣場景裡,我們也會發現戰後人們在物資上的高度需要,對於精緻商品所能帶來的美好生活想像,他們也有著無盡的嚮往。 然而1946年的法蘭克福並非真正歸於平靜的樂土,猶太人既集中於美軍占領區的難民營裡生活與打拼,這代表此時的德國尚掌握在戰爭最後的主導者—美軍的手中,而納粹的戰時罪行依然影響著大眾,也還有些風聲鶴唳之勢。大衛即是在這樣的情勢下,被指控有通敵的嫌疑—這當然是電影裡極為匪夷所思的懸念,一個集中營的猶太囚犯為納粹做事的可能性有多大? 笑話與謊言 故事在隱隱不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