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10的文章

潮爆北京—粗糙的偽紀錄片

圖片
圖片來自金馬影展  左邊老人代表對昔日北京的懷舊者 右邊老人代表舊北京 這裡的「粗糙」並非負面,而是單純形容畫面質感。 對於「北京」的文化現象,作者李照興是偏激的;看一個曾居北京的創作者敘述北京的一切新舊變化與萬千風景,表達一個旅者的觀點。旅者的背景是香港人,創作本身也隱含對於故鄉的疑慮。 《潮爆北京》原本是一本書,書的作者再將之改編成一部電影。電影語言是諷刺而詼諧的,記得主角對著鏡頭談到2008年奧運前後的北京,蓋了許多華屋豪宅,又多以洋名如「曼哈頓」、「白宮」為名,「什麼北京歡迎你?北京才不歡迎你,是首都歡迎你!」 這有沒有讓你想到台北?保證有,絕對有。為了迎頭趕上「國際化」的潮流,三個城市無不卯足了勁,只為了得到國際關注的機會,漸漸地對於自身的定位與歷史模糊與矛盾起來;中西雖無戰事多年,但我們以另外一種形式接受西化,在後殖民時代裡急於追求殖民母國們的認可。 矛盾的是,如此的西化型態以表面化的「本土意識」包裝著;現代化的北京、香港與台北,皆試圖尋求「傳統」來突顯別於西化的成果,並以此吸引西方的注意。三個城市汲汲營營,西化或懷舊,最終卻都是一樣的目的。影片中將這種新舊交雜的混亂,以真假人物寓言了城市的風景,具體化成一對文藝青年情侶的愛情故事;他們和作者站在同是北京人的角度,看待這座城市為了奧運發生的種種變化,如何影響他們的感情,大城市與小人物的「變」,是亦步亦趨地彼此跟著。 延伸閱讀:《潮爆北京》 http://movie.hkbloggers.org/2009/10/30/%E6%BD%AE%E7%88%86%E5%8C%97%E4%BA%AC/

尋找智美更登—性別關係的重新思考

圖片
http://img.gewara.cn/shanghai/w150h200/images/movie/s_652359c6_121579c7b7b__7f0e.jpg 《智美更登》是一齣藏戲,為了改拍成電影,劇組到處尋找適合的人選。 反而先找到能飾演其妻的女孩。在藏戲中,他與其青梅竹馬飾演夫妻至今,如果能找到男生,一切也就水到渠成。 但男生剛提分手又在小鎮教書,女孩為求解答,劇組為求試鏡,就一同前往尋找「智美更登」。接下來就是如同「公路電影」的旅程,途中遇上很多人,發生了很多事,特別的在於每件事都與《智美更登》本身的意義有關。 《智美更登》幾個一再出現的部分:智美更登打敗惡魔山惡魔、智美更登發願拯救世人、路人要求智美更登施捨,智美更登身無一物,分別送出三個孩子與妻子,是為大慈悲。 一路上女孩都不肯摘下面紗,應該說,他們在路上見到的每一個成人女子都沒有摘掉過面紗;許多會唱「智美更登」部分的男子,我們和劇組一起為他們試鏡,但是任何一名女子,不管她是否與「智美更登」有關,均不得其貌,而在途中的另一重點,是嚮導的初戀故事。 初戀故事完全是以敘述的方式進行。由於故事很長,嚮導的口才不好,過程就是叨叨絮絮,時有干擾打斷,但是還能了解:嚮導年輕時在車站認識一名女孩,一見鍾情,剛好要搭火車去同個目的地,同行而情意益濃;後來他們擁有彼此,嚮導允諾會去她故鄉迎娶,兩三年後到當地卻發現女孩已嫁給他人,他一路追至女孩現所居處質問她,而她唯有流淚已對。 這個故事和電影的主軸,或是不肯摘面紗的女孩以及其他女子有何關係? 所有的女子,都沒有面貌與聲音。 電影結局自然是找到男生了,男生也允諾演出,但導演卻說:「一路上我聽了很多,我突然對智美更登不能掌握了,我要好好想一想。」 於是劇組尋找智美更登的任務完成了。也就完成而已。

[轉貼]一陣寒風迎面襲來

• 2010-03-08 • 中國時報 • 【亮軒】 足足二十多年了,然而終於不支。許多長春老影迷在這幾年來心裡有數,這一天也是早晚的事。那一夜去看長春,很有點儀式性,片子還是非常好,走出來之後依舊徘徊不已,因為要離開的是自己一去不復返的生活方式,就像眼前的山,屋後的水,總是不肯接受真的憑空消散。  才一到,便感覺得出氣氛不尋常,售票口前,有人拿著手機,拍下幾部最後一晚放映影片的海報,男女老少都有,年輕人比著兩指歪著頭自拍,年紀大的就正正經經的立正,設法要把騎樓頂上「長春戲院」那一方藍底白字攝進畫面。已經晚上八點多了,有的電影今天的場次已經結束,連著九點多的到午夜場,五個放映廳,大概還有三部電影可看,過了午夜,明天,就是下個月一號,這一家讓人稱之為專門放映「藝術電影」的小眾電影院,就要結束營業。這是台北最後一家以小眾為對象的商業市場電影院,以後這零零落落的小眾,想要隨時看一部歐洲或是中亞的電影,想要看極為精采卻一點也不流行的導演的作品,機會渺茫。電影小眾原本在大家都要看大成本的電影市場上就是弱勢,那麼,以後就難得有那種成本小,卻別具水準的電影可看了。  最後一夜的營業額看來也不會高,雖然有人在拍紀念照,但不知道的人,便是經過,也感覺不出戲院門前何不同,何況有的人也只拍照不看電影。大家路照走,車照開,戀人照摟照抱,零嘴照吃照喝,什麼儀式都沒有,長春戲院不營業了。對大多數人,只是濁流滾滾的社會中一星泡沫幻滅的一閃,沒感覺。  小影迷的大恩典  好幾十年前,文星書店因為當局的壓力了關門,好多人黃昏時分聚集到店前,對著緩緩下降的大鐵門致敬,這次卻沒有當局,只有市場,小眾影迷原本就獨來獨往的為多,更不會想到要來個什麼紀念活動,只是遇見多年來進進出出時售票剪票導引指路的工作人員,眼神裡有點不捨,卻也同樣沒有交談上一句半句,忽然之間感受得出冷淡裡的一點溫暖,還是該說,溫暖裡的一點冷淡。  這裡講「小眾」,似乎是指某一種族群,其實不是。小眾是由更多的小小眾還是小小小眾合在一起的集合稱呼。要是「小眾」一詞真的指的就是某「一種」社會上的人,長春戲院就不會關門。這裡有五間放映廳,通常是演五部電影,但不一定所有的影迷都會要看所有的作品。比如說,有的人愛死了那部極為簡約的南非作品「永不遣忘的美麗」,有的人卻要把希臘導演安哲羅普洛斯的作品一看再看,但對於另外

那年夏天最寧靜的海(電影)

圖片
http://img2.mtime.com/mg/2009/16/19cf1a33-25e2-4b03-b982-f8eb7974914a.jpg 北野武1991年的作品,久石讓作曲配樂,個人非常喜歡配樂部分。 那是屬於茂的夏天,茂的海灘,茂的衝浪季節。茂的女友和他一樣純真、執著、忠誠。 海邊的衝浪客如果再多點人,就是一幅小型的眾生相,對於他人的評論嘈雜不已。興趣與工作不能相容,對茂而言,似乎不痛不癢;他在自己的衝浪世界裡熱情地度過寧靜的夏天。 本片最大的特色在於男女主角均是聾啞人士。這有點像蔡明亮的電影,主角沒有任何台詞,都是配角們在裡面囉囉嗦嗦。茂和女友的默契互動是小品溫馨,尤其是當茂不能帶衝浪板上公車必須用跑的回家,女友則先上公車到站在往回跑的片段,真的很感人,我甚至覺得他們應該就是相依為命的吧! 夏天的結束,我們突然看見茂的女友踽踽獨行於海邊;沒有一點徵兆,也沒有交代任何事情經過,直覺茂似乎已經離去,徒留女友的悲泣。兩個人的合照隨著衝浪板飄浮在海上,是一種緬懷,然後漸漸消失在彼端…… 現在要找這部片的話,原子映像有出版,這也是北野武難得一見沒有暴力也沒有出現在鏡頭前(他喜歡自導自演)的作品。其實這是一個非常簡短的故事,甚至可以說是一個恍如夢中的回憶,但在配樂的襯托下成為極富詩意的畫面。據說當年北野武與久石讓以本片橫掃影壇,勇奪無數大獎,這算得上是一個空前的合作吧!

末路狂花

圖片
左 蘇珊莎蘭登 右 吉娜戴維斯 http://a0.att.hudong.com/52/83/01300000321893123492833796070_s.jpg 一樣是雷利史考特的作品,但是這部有點像,不,應該說這是一部好萊塢不常見的「公路電影」。 它一定也是女性主義必談的電影之一。在號稱「自由平權」的美國,也有如此不信任那個社會與法律的女主角們。 本片由非常有個性的蘇珊莎蘭登與吉娜戴維斯主演。蘇珊莎蘭登一向不為我所喜,老覺得她有一種陽剛又固執的個性,但是這部片的主題正好使她這種特質得以發揮,所以「陽剛又固執」就成為「堅強又獨立」的女性形象。 posters.imdb.cn 芬妮亞當 http://www.5shou.com/yule/UploadFiles_3397/200905/200952714028838.jpg 吉娜戴維斯,【白宮女總統】的主角,個人覺得她長得有點像法國女星芬妮亞當;在本片一開始二十分鐘,她是個只會闖禍的麻煩精,令人頭痛不已,而且因為太單純又不聽好友言差點被強暴,進而令好友氣極而槍殺那名渾球,造成接下來這場意外的逃亡,種種都令人覺得她毫不討喜;直到好不容易籌到的錢被布萊德彼特偷走,她終於負起責任,並且與原本言聽計從的好友轉換了彼此的權力關係。其迷人之處在旅程中漸漸展開,她的擔當與覺醒,比起蘇珊莎蘭登是更令人驚豔的。 結局的她們開車加速俯衝墜入山谷,許多人說這是「不畏父權勢力」的表現。我認為這是一種對父權勢力的不信任,而不是不害怕;她們害怕,所以逃避追捕、拒絕投案,加上途中其實並沒有得到太多的外界資訊,遇到的男人們又個個欺騙與侮辱,因此最後乾脆豪情離去,離開這個烏煙瘴氣的世界。 參考知識家 相關影片 Thelma & Louise:Ending Scen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z88U915uq8

銀翼殺手

圖片
1982年的科幻電影,現在看來依然獨特怪異。 Roy Batty(Rutger Hauer) 雷利史考特給我的印象一向是商業電影的能手,或者說是一個多變的導演,他的作品如《神鬼戰士》、《黑鷹計畫》、《美國黑幫》、《異形》、《魔鬼女大兵》、《末路狂花》、《人魔》和《美好的一年》都是叫座難忘的電影。 劇情描述西元2019年11月,一個如人間地獄般混亂的洛杉磯。2019年還沒到,洛杉磯會不會變成那個樣子我不知道;但是影片裡東西文化夾雜的場景,不知為何一直讓我想起後作《A.I人工智慧》裡海利奧斯蒙與裘德洛相遇的未來城市。 電影劇本由漢普敦芬奇(Hampton Fancher)和大衛畢波斯(David Peoples)撰寫,以菲利普•K•迪克的小說《機器人夢到電動羊了嗎?》(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為基礎改編而成。小說的故事設定原本是在1992年的,而且男主角也只是替舊金山警察局抓逃亡機器人領賞金的「賞金獵人」(Bounty Hunter),並不如電影中哈里遜福特「銀翼殺手」的頭銜那麼威。 電影與小說差異不少,相同的地方則是男主角在警署獲悉:某高級獵人/銀翼殺手被一個最新型號複製機器人重傷。男主角受命搜尋加上兇手的六個同類機器人。他的頂頭上司讓他先去西雅圖地區拜訪該型號機器人的製造者--羅森公司--總部,去確認辨別人與機器人的測試對複製機器人仍然有效。男主角在總部遇到了女主角,並在製造者的命令下做第一個測試對象。男主角認為她是人類,但後來發現她其實是複製機器人。然而男主角對人與機器人的差距有了更多的疑問...... 看片名很容易聯想它是一部緊張刺激的動作片,其實並不是。我反倒覺得這部片有一種「反英雄」的味道,節奏也是非常緩慢。可能本身不太喜歡哈里遜福特的關係,這個角色對於敵人似乎一籌莫展,怎麼抓都抓不到,甚至自己都身負重傷;當發現女主角是機器人時,更覺得他的腦袋很不靈光。與敵人相抗的最後一幕,他呆坐地上看著大反派掉淚,更是使觀眾的好感全投向了敵方。男主角在任務莫名其妙地完成後好似開竅了,帶走女主角時那個笑容才稍稍贏得屬於他的自信,只可惜幕落散場,於事無補了。 圖片劇情部分參考維基 Rutger Hauer圖片 http://www.rutgerhauer.org/biog

綠島小夜曲

紫薇版本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gOwpbuigeQ 蔡琴版本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vYURTvTuxI&feature=related 鄧麗君版本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cOhUsbR6I8&feature=related 曲 : 周藍萍 / 詞 : 潘英傑 這綠島像一只船 在月夜裏搖啊搖 姑娘呀 你也在我的心海裏飄啊飄 讓我的歌聲隨那微風 吹開了你的窗簾 讓我的衷曲隨那流水 不斷地向你傾訴 椰子樹的長影 掩不住我的情意 明媚的月光 更照亮了我的心 這綠島的夜已經這樣沉靜 姑娘喲 你為什麽還是默默無語 椰子樹的長影 掩不住我的情意 明媚的月光 更照亮了我的心 這綠島的夜已經這樣沉靜 姑娘喲 你為什麽還是默默無語 又是老歌系列 而且有那麼一點政治意味 不過細聽歌詞覺得意境很單純嘛 現在會演唱這首歌的都是老歌手了 也只在懷舊金曲才有機會聽到 畢竟它不是什麼high歌 在講求氣氛刺激的場子裡 是不適合唱這種歌的 所以也只能自己回味囉

聖山—阿爾卑斯山的少女

圖片
http://t.douban.com/lpic/s1637357.jpg Coldmeteor Lie,如果你看過【意志的勝利】,我覺得你應該看看這部。 萊芬斯坦當舞者的時候,並不如力昕說的那樣,跳得不怎麼樣;應該說,她跳舞的可看點不在舞姿曼妙,而是如同男人一般的力道,可以令觀者癡迷一時。 男主角們在這部片裡幾乎可說是隨手即丟,他倆的出現與消失,都有點莫名其妙,以及沒事找事做的感覺。整段愛情故事其實很瞎,但是萊芬斯坦的情緒反應很大,已經產生一種趣味性,請你一定要看看。 當年她的受寵應該是天時地利人和吧!【聖山】以一種昏黃的色調,拍出與眾不同的阿爾卑斯山,看著看著,漸漸與她一同瞻仰,錯覺其真的是神聖而不可侵犯,它美麗迷人,令人深陷其中而不可自拔;它殘酷無情,令人跌落山谷而永不翻身。 【聖山】比【意志的勝利】好看,【意志的勝利】在DVD裡的旁白嚴重干擾觀者,可是如果沒有旁白,觀者也不能完全了解影片的背景與美學;【聖山】至少有一個完整的通俗劇劇情,再加上那個年代的影像的特殊魅力,即使是默片也特有情調,不會睡著,難怪在這個所謂「世界電影大導演系列」中會將之收與最有名的作品並列。 若不是跟隨一生的政治責難,我真的覺得萊芬斯坦可以以這麼特殊的影像風格行遍天下,而且正與歷史或政治題材頗為契合。她的拍片歷程最後落腳在自然主題上,反而是一種刻意的避世。

風聲

圖片
華語影史還是有其他諜戰片的,但是能點到為止又達到心理戰效果的最近只有本片。 作為一部商業電影,本片挾著對岸人多勢眾的優勢,要達到票房冠軍本就不是件難事;但是要兼顧藝術性的話,本片也擁有相當強的實力。 最吸引我的地方其實還是故事的背景設定。一九四二年的國民政府與汪偽政府,在侵華日軍的挑撥下形成「自己人打自己人」的局面;電影一開始就用對比的方式,單刀直入,歡慶與暗殺同樣刺激人們的感官,觀眾必須從頭即進入狀況。 說是諜戰片,我倒覺得有點密室推理的味道,飾演皇軍特務頭子的黃曉明就是把這個縮小版中日戰場逼到絕境的人。據說他因為是配音的關係無法入圍金馬獎影帝之爭,可惜了,他將日軍深沉莫測的一面表現得讓人不敢直視其眼睛;當局部陷入膠著,他因病痛屈辱而激發的急躁殘酷也予人即將有失控的高潮場面。 老鬼是誰?這個劇情主題其實不是頂難猜。隨著武田失控,對於觀眾而言則情勢漸漸明朗,後面情節也不算出乎意料;比較不好的是收尾老鬼的一番話,老腔重彈,國族情結的高調揮之不去,這或許是大陸電影裡的政治正確吧! 擔心有諸多血腥場面者是多慮了,基本上電影玩的是心理戰,所以觀眾只會有揪著準備接收駭人場面的觀感(好像沒有比較讓人放心)。難得我同意拾人牙慧的宣傳詞:「這是最黑暗的時代,也是最光明的時代。」其實它適用於每一個亂世之末,和平之前的渾沌時代。 相關影片 角色片花 白小年(蘇有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4XbotNLrpI&feature=related 蘇有朋雖然戲份不多 但是很搶眼 昆曲名伶高亢的聲調讓劇情更緊繃 片花剪接得如電影一樣 還有一些電影裡沒出現的片段 他的演技真不錯 看來在大陸這些年他真的有磨練到 也許是配額的關係 他的戲份如曇花一現 李寧玉(李冰冰)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deos=FxrMUuqrLIQ&v=ua_Ul1inRcY 金馬獎的時候我賭她會當上影后 因為就如蔡康永所分析的那樣 一開始並不友善 予人距離感 後來才一步步揭露她重感情 執著的一面 第一個刑求轉折點到第二個情緒崩潰轉折點 很有層次感 這也是我認為她勝過周迅的理由 金生火(英達) http:/

國片

【艋舺】上映後,國片市場開啟康莊大道。 2008年大家都說【海角七號】【冏男孩】讓國片再起,但先有風聲者已從【九降風】看出端倪。 中間時有溫水平淡的國片上映,受矚目而不熱賣,直到2009年【聽說】上映後,平面或電子媒體,以及網友們又開始在每個可發聲的領域裡大力推薦,這種氣勢讓原本就在報章雜誌無所不在的【艋舺】消息承接,至賀歲檔而大盛。 後來我曾看過一篇報導,裡面提到【艋舺】使國片「真的」再起,同時也提到過去的電影因為太過難以理解,造成觀眾流失,如今則後勢看漲;在人人都對未來抱著樂觀期待的想法時,我想小小聲談論「過去」一下。要認為我是沉溺過去的人也可以。 很多人覺得「台灣新電影」或更早的電影是票房毒藥,或是一條可怕的「歪路」,是一種誤會,也是一個偏見;日前我看到民國七十六年的《台灣電影宣言》:(覺得長可直接跳至「那個年代正值電影的轉捩點」開始) 臺灣電影宣言 在民國七十五年、七十六年的交界點上,我們回顧思索近兩年來臺灣電影環境發展的種種跡象,深深感覺到臺灣電影實際上也已經站在轉捩點上。在這個關鍵的時刻,以下共同簽名的這些人,認為我們有必要緊急表達我們的關心和憂慮;這一篇文字,將大致說明這些人共同部分的立場和意見,也將說明我們對電影政策、電影環境的期望與呼籲。 我們對電影的看法 我們認為,電影可以是一種有意識的創作活動,電影可以是一種藝術形式,電影甚至可以是帶著反省和歷史感的民族文化活動。 但是,我們也知道,電影在更多的時候是一種商業活動,它受生產與消費的各種定律所支配;電影產業因為有著投資風險和獲利能力的雙重性格,使得電影圈中活躍著各形各色的利益團體以及既得利益團體。 上述二者都是常識,知者甚眾(卻常常忘記);我們覺得有必要重申這個基本認識,才能在表達立場和判斷問題的時候,不致忘了根本。 我們認為,屬於商業活動範圍的電影,自有經濟法則的支持與淘汰(成功的商業電影自票房得到報償,失敗的商業電影在錯誤的投資中得到教訓)。這一切,都不勞文化政策的管理單位或知識界的意見領袖來費心。 但是,另一種電影(那些有創作企圖、有藝術傾向、有文化自覺的電影),它們對社會文化的整體貢獻可能更大,而它們能掌握的經濟資源則可能更匱乏;這個時候,文化政策、輿論領域、評論活動才找到他們應該關心、應該支援、應該聲援的對象。

中國非主流搖滾(五)

第四部分 周云蓬 盲人歌手,來自遼寧,2007年的專輯《中國孩子》是我夢寐以求的專輯。 《中國孩子》以走唱的形式宣傳,樂評也好,主流也好,都給這張專輯很高的評價;不過走唱宣傳並不是刻意的噱頭,而是因為沒有大公司行銷。這張專輯是獨立發行,而且錄製簡陋。 邱大立介紹兩首專輯中歌曲:〈中國孩子〉與〈買房子〉。 中國孩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DSk_4l1vOg 不要做克拉瑪依的孩子 火燒痛皮膚讓親娘心焦 不要做沙蘭鎮的孩子 水底下漆黑他睡不著 不要做成都人的孩子 吸毒的媽媽七天七夜不回家 不要做河南人的孩子 艾滋病在血液裡哈哈的笑 不要做山西人的孩子 爸爸變成了一筐煤 你別再想見到他 不要做克拉瑪依的孩子 不要做沙蘭鎮的孩子 不要做成都人的孩子 不要做河南人的孩子 不要做中國人的孩子 餓極了他們會把你吃掉 還不如曠野中的老山羊 為保護小羊而目露凶光 不要做中國人的孩子 爸爸媽媽都是些怯懦的人 為證明他們的鐵石心腸 死到臨頭讓領導先走 轉載來自 ※Mojim.com 魔鏡歌詞網 這首歌寫出了好幾件中國大陸過去曾發生過的重大社會事件: 1. 克拉瑪依大火:一場於1994年12月8日,在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拉瑪依市克拉瑪依友誼館所發生的特大火災.由於當時友誼館內組織中小學生觀看電影,而中小學生,工作人員都缺乏相關的防災訓練,火災發生時驚惶失措,自相踐踏。而且友誼館大門設計有誤,門口是向內推開的,造成在人潮擁擠之下被堵死。此次火災中工作人員基本上四處逃散,絲毫沒起到疏散人群的應有作用。最後大火造成325人死亡,其中288名為中小學生,幹部、教師及工作人員37人,受傷住院者130人。現已証實有人在大火時高聲大呼:「大家(指普通師生)都坐下,不要動!讓領導先走!」,但對於此人的真實身份卻有爭議。(維基) 2. 沙蘭鎮洪水:2005年中國黑龍江省寧安市沙蘭鎮發生洪水淹沒一所小學造成可能超過二百人的死亡人數。中共官方公佈的死亡人數為92人,但受到村民們質疑。據報導,憤怒的村民指責當局隱瞞死亡人數,將官員團團包圍,雙方一度發生推撞。 http://www.ntdtv.com/xtr/b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