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15的文章

一次纏鬥,世界就要崩潰《全家都去你家》

本文初載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14993 演出:嚎哮排演 時間: 2015/1/30 19:30 地點:思劇場 文 湯欣曄 ( 社會人士 )     《 全家都去你家 》 改編自雅絲米娜 ˙ 雷札 (Yasmina Reza, 1959-) 的 《 文明的野蠻人 》 (God of Carnage, 2006) ,故事講述兩對父母因為小孩打架而談判,從一開始的彬彬有禮演變到針鋒相對,再而歇斯底里互相叫罵,其中的機鋒言詞令人捧腹也使人警醒。看自詡為「文明人」的中產階級如何「動口不動手」,火花四射的口水大戰就此展開。     嚎哮排演的演出在人物設計上的明顯變動,即是將被打一方的父母,改成一對「父父」,將衝突轉變成「一般夫妻 v.s 同志伴侶」的對決,增加了筆者對戲的期待度;我原本期待能夠從家庭組成結構的不同,看到兩方歧異的處事態度。不過就整體觀看下來,我沒有感受到將原本異性戀夫妻的人物設計轉成同性戀夫夫的必要性。     雖然同性戀的議題不必被標籤化或特殊化,但是既然在改編上修改了人物設計,則應該對故事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就演出整體來看,同志伴侶的設計只有讓演員間的互動增添趣味,而事實上這對同志伴侶的形象、彼此間的互動關係等予人的印象是有些刻板的。到後來,劍拔弩張的家長關係轉變成夫妻伴侶間的怨懟時,「兩個丈夫 v.s 妻子與偏女性化的丈夫」 ( 措辭真難 ) 和原先劇本的「兩個丈夫 v.s 兩個妻子」的組合在表現上並沒有太多的差異,婚姻的難處似乎在每對夫妻 / 夫夫的關係裡都有類同。     夫妻各自是律師和理財專家,夫夫各自是家用五金行店主和作家,兩方都是中產階級,他們看似相對現實或敏感的個性,才是造成彼此衝突的最大因素。故事場景設定發生於夫夫的家裡,其中的家具擺設無不透露出這對同志伴侶的物質生活頗為富裕 : 整個的牆面書櫃,大量的書籍 ( 不乏原文原版書籍 ) ,年份考究的威士忌,還有招待客人時提供的獨家秘方手工水果蛋糕等等。夫妻則是職業說明了一切,尤其是在這 80 多分鐘長的戲裡,身為律師的丈夫就接打了 11 通手機,每通手機的對話都囂張不已,足見事業做得之大之成功。兩方的生活皆可讓人想像其舒適安穩,但又斤斤計較的特質 ( 夫夫為花價爭吵、夫妻彼此也頗多不滿 ) 。中產階級

在城市的角落錄歌

本文初載http://artnews.artlib.net.tw/190/1492/%E5%9C%A8%E5%9F%8E%E5%B8%82%E7%9A%84%E6%AF%8F%E5%80%8B%E8%A7%92%E8%90%BD%E8%A3%A1%E9%8C%84%E6%AD%8C.html 文 / 湯曄         神啊 告訴我 為什麼年輕人總是虛度光陰呢 ?     現在 是狩獵旺季 小羊四處竄逃     而我 在尋求自己的意義     我們是 祈望點亮黑暗 流離失所的繁星嗎 ?                                        ─《迷失的星星》 ( Lost Stars ) [1] Begin Again ,台譯《曼哈頓戀習曲》,事實上就故事情節來看並不是一個好翻譯,這個譯名很容易誤導觀眾認為這是一部愛情喜劇;雖然片中有涉及愛情成分,但這個故事更像是在事業和愛情各自失意的男女主角 , 彼此之間因為音樂相遇相知 , 又因「同是天涯淪落人」的處境而相惜 。透過交談,兩人的 音樂理念一拍即合,他們共同創作出一張純然美好的音樂專輯,然後再各自帶著不同的體悟繼續人生。     這不是一個青春故事,包括男主角丹的大叔年齡外貌,女主角葛莉塔面對音樂商品現實,對他們來說生活都不是幻夢,而是帶著願望破滅的失意感,無論是在膚淺的酒吧裡唱著無人認真聆聽的歌曲,又或是買醉並隨意胡話;這部電影不是歐陸小品的輕盈感受,而是紐約市裡一種衰落感 : 曾經的理想和承諾被拋在腦後,現行的城市裡,音樂商品是那樣快速而精準地運作著,不斷生產出火樹銀花,燦爛與沉寂均極短暫。     電影裡吸引我的主題,其實是主角們的音樂態度。撇開各自的情感背叛情節,丹與葛莉塔對於音樂的追求,在於「靈魂」的穿透,這樣一種抽象的概念,其呈現是民謠式的、小清新的浪漫曲調,貼近他們想要的理想狀態;葛莉塔男友戴維則是當紅的創作才子,他將與葛莉塔的定情歌曲《迷失的星星》加入更為豐富的編曲,以表現更大的反差情緒與副歌激情,在音樂市場上大獲全勝;片中還有男女主角各自默默無名的樂手朋友的演奏,在街上和酒吧裡,如同各種獨立歌手或樂團的出道歷程一樣,在夢想和現實中奮力高歌。 公私領域的路線之爭     於是這並非音樂的商品化衝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