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殺人一舉》到《沉默一瞬》
本文初刊傳送門http://artmagazine.com.tw/ArtCritic/article1932.html 正式出刊傳送門http://artnews.artlib.net.tw/264/2086/%E5%BE%9E%E3%80%8A%E6%AE%BA%E4%BA%BA%E4%B8%80%E8%88%89%E3%80%8B%E5%88%B0%E3%80%8A%E6%B2%89%E9%BB%98%E4%B8%80%E7%9E%AC%E3%80%8B.html 人說出來的話可以如此可怖,蔚為奇觀。然不可再想像的事實,當是所有相關在世之人的煉獄。 面對恐懼之前 即使到現在,我仍以為這兩部電影被設為「未滿15歲之人不得觀賞」是有些勉強,不但是15歲以上的高中生,抑或是沒有適切心理準備的成年人,都難以直接面對本片主題的衝擊力道:殺人。 做為道德與法律上的最惡行,觀眾也許預期看到血腥、殘酷的文獻圖照;然而導演約書亞.歐本海默(Joshua Oppenheimer, 1974-)不行此道,他在《殺人一舉》(The Act of Killing, 2012)裡直接將鏡頭對準當年的劊子手們:一邊訪問,一邊讓他們在洋洋自得的情況下進行「再現」,也就是在紀錄片裡放進一部重演當年殺人過程的電影,但採取交織敘事,使電影既是紀錄片也是劇情片。至於《沉默一瞬》(The Look of Silence, 2014)則是紀錄片,記錄受害者家屬直接與劊子手對話,激辯真相或保持沉默,由此突顯半世紀前印尼「九三〇事件」的禁忌歷史。 導演原是從一次印尼勞工組織工會的活動中聽說《沉默一瞬》主角一家的故事。在探討當地勞工所處的困境後,導演轉而追溯這種恐懼的根源—印尼「九三〇事件」的大屠殺,對於他們在身心上皆影響深遠;當探訪到當年劊子手們,導演發現這些加害者不僅得意洋洋於自身行為,且視其為英雄過往,於是他決定: 一定要把這個題材拍成兩部片,其中一部要探討的是這些加害者面對暴行往事展現出的自大與表演熱忱。同時,我也必須再拍一部片,探討受害者的當今處境:生而為人,他們在被兇手圍繞的世界裡生活,究竟是什麼感覺,忍受五十年的沉默與恐懼,又是什麼滋味。[1] 靈感與製作以《沉默一瞬》為先,然而因為取材的變數,《殺人一舉》反倒先拍攝完畢。導演甚至建議先看《殺人一舉》再看《沉默一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