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過境遷的戲院

2006.3.22&2006.3.24
我很小的時候,長春戲院就存在了,那時還沒有學者戲院,長春可以說是那附近唯一看電影的地方。我父親當時在離那裡不遠的公司上班,所以逢假日要看電影,他就會帶我到長春去。那時候長春生意興隆,觀眾很多,連帶旁邊的麥當勞也大撈一筆,週末的盛況和現在的大戲院是一樣的;直到學者開幕,大餅開始被分食,一切都變了。學者是新興戲院,設備較新,售票處乾乾淨淨,裡面還有7-eleven,非常方便,而且價格和長春差不多,所以漸漸地客人都往學者跑(我們也是),長春就不復以往的氣象了,甚至關門改建一陣子。近幾年長春重新開幕,卻不再是原本播院線片的戲院了,他們改播藝術片,與學者走不同路線;因為觀眾群的不同,衝擊也就不那麼大,兩家戲院比鄰而居,相安無事。高三後我迷上藝術片,原本只去光點,後來才又回頭注意這個我遺忘多年的老地方。記得再踏進戲院時看的是【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柳樂優彌主演,並拿下坎城影展史上最年輕影帝),很清澈、很動人的一部電影,主題曲也很優美,把那種我們難以想像的刻苦生活化成一種自然氣息,日子總要過下去,沒有什麼可抱怨的,這是命運的所在。出場後我回頭看著這家戲院:樸舊的售票處真令人懷念,常回來吧!藝術片的寶地!此後我去長春的次數愈趨頻繁,對那兒熟得不得了(誇大了啦!),售票處有四個窗口,各是一部片子,通常都是一個售票小姐,在裡面坐著有滾輪的辦公椅滑來滑去,感覺很妙;一樓有一廳,就在售票處旁邊;二樓有三廳,可是是從麥當勞進去往上走,我很好奇,會不會有人拿著麥當勞的餐點往樓上找位子,然後錯愕地發現是一家戲院?!聽說有,那應該頗好笑的吧!(哈哈哈!被騙了!)樓上的剪票口進去以後,是一道走廊,牆上貼著上映或即將上映的電影海報,旁邊立有看板,最特別的是有幾張長凳,你可以坐在那裡等進場,不過我都是在看完電影後才坐在長凳上回想,那感覺很愜意,也能冷卻我入戲太深;這一年以來,長春就好像我的電影學校一樣,匆匆買票,匆匆買吃的喝的,然後大搖大擺走進戲院,找好位子坐下來,準備上一堂令人難忘、令人驚喜的「電影課」(開演前螢幕旁還有打上去的「本片開始」、「請關手機」以及寫好打上去的「請勿拍照、攝影」字樣)。我想,將來在我的求學回憶裡,長春一定會佔很重要的一部分,只是,這段回憶會有多長?

2011.12.2

想到今天還會寫關於長春戲院的文章,大概是因為它的轉變令我太失望,讀了自己五年前的一篇文章後,更感失落。

如今看電影還是會去長春,它現在的播片模式有點類似信義華納,大部份的放映廳播放院線電影,少數幾個小廳播放藝電;那幾個小廳似乎在提醒我們它曾是藝術電影聖地之一的光景,只可惜如今其景幽微難辨,排隊等待的人群,幾人與我同道?

長春自我懂事至今已進入第三個階段,五年前慨嘆的是第二階段,那是學者戲院還在的時期;當時總是恐懼長春會被學者完全取代,因為新興戲院總是比較氣派新鮮,誰知道學者戲院居然就那樣吹了熄燈號,進而又被國賓收購的長春吃回第一階段的戲院位置!也許是太過震驚,愣眼中我竟不知如何再提筆敘寫學者戲院外一章。

其實四大藝術電影聖地,五年前關了一家總統後,另外三家都還存在。光點和真善美略有改變但不大,反倒長春丕轉商業戲院,過去的舊式售票、麥當勞與之上下相連等等長春獨有的奇景,都已變成國賓系統的冰冷、漠然,規定處處。長春是四個藝電聖地中我最鍾愛的一處,因為只有它是我童年記憶的風景(其它三家全是高三以後才去過),如今它卻是時尚得讓我不敢直視。

曾經我對自己是個「老台北」而驕傲,但當這座城市速遷如夢,我幾乎與旅人無異。

長春戲院,今日我念你如昔。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金都茶餐廳試解

[轉貼]經典戴帽抓頭文-余光中-狼來了

分離很容易,但相繫何其困難— 重讀齊格蒙.包曼《液態之愛:論人際紐帶的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