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的「未完成」,以及他所賦予我們的珍貴時光

圖片網址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043/10431920/

傳奇如何進入視野?

一個影迷兼評論者,這樣的寫作只是一個開始。
傳奇通常都不知所起,翻盡兒時記憶也沒有源頭。對於李小龍(1940-1973)的印象只存於兩件事:美國人拍的《李小龍傳》(Dragon: The Bruce Lee Story, 1993)[1],以及在學英文的課堂上,當學到最高級用法,例句「誰是現代中國最偉大的人?」的作答,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李小龍」,卻無法解釋何腦海裡只有這一個名字。沒有認識也沒有崇拜,他的大名已深刻。


李小龍傳電影海報 圖片網址 http://en.wikipedia.org/wiki/Dragon:_The_Bruce_Lee_Story

李小龍傳片段

少年時期赴英遊學,在朦朧的夜裡看著電視,陡然螢幕上出現一段李小龍的訪問,原來是BBC重播的早年節目The Pierre Berton Show[2],主持人以一種冷調風格的方式詢問李小龍在西方與東方的經驗,但李小龍是以相對極大的熱情與自信去回應發問,這是我第一次認看著李小龍的長相,非常迷人且令人印象深刻,甚至他在這個節目留下了非常經典的台詞演繹:
Empty your mind, be formless, shapeless - like water. Now you put water into a cup, it becomes the cup, you put water into a bottle, it becomes the bottle, you put it in a teapot, it becomes the teapot. Now water can flow or it can crash. Be water, my friend.[3]這個重播應該是有加上重製[4],訪問之後出現了《猛龍過江》(1972)裡李小龍與羅禮士[5]對決的片段,那十幾分鐘,我第一次知道什是熱血的感覺。


The Pierre Berton Show

經典台詞演繹在第三段



 2008年一部紀錄片《非關英雄》(Finishing the Game)[6]正式點燃了我對李小龍的興趣,之後我尋找了電影裡眾人念茲在茲的李小龍未完成遺作《死亡遊戲》[7]來看,在網路上可以找到將近20分鐘的片段,使我從此忘不了那身黃色戰衣,還有那些無止盡的搏命打,伊魯山度[8]或賈霸[9],都是純粹的比武,不花槍,無需特效。


非關英雄電影海報 圖片網址 http://www.rottentomatoes.com/m/finishing_the_game/


死亡遊戲劇照

今年因緣際會放映李小龍電影,筆者觀看了李小龍1970年代回港至嘉禾電影公司發展[10]的六部作品,完整地體會李小龍獨特的動作片風格以及不可抵的個人魅力。嚴格說起來,李小龍完整的電影只有四部:《唐山大兄》(1971)、《精武門》(1972)、《猛龍過江》和《龍爭虎(1973)。《死亡遊戲》和《死亡塔》(1981)都是不完整的補作或續作[11]


唐山大兄劇照


實感與政治正確

《唐山大兄》是李小龍回港發展的第一部作品,了要給予觀眾「實的武打感」,可以見到他許多刻意做出來的「拳拳到肉」,當然還不是很成功,套招或誇張的痕跡很多(其他電影亦然),但李小龍的重點是一種實感,如何讓觀眾感受到武術的重量,才是他電影想要追求的目標。這部電影讓他在香港打響了名號,開了之後的傳奇時代。《唐山大兄》在劇情上非常簡單,即是大陸年到泰國謀生,但發現自己與同事總被工廠老和當地人剝削欺凌,最後忍無可忍反擊的故事。李小龍的電影基本上善惡分明,二元對立,正邪幾乎都是觀眾一眼就能辨別的,整部電影其實色調暗沉,甚至因謀殺尋屍情節而有些驚悚片的氣氛;更驚人的是,電影的後段甚至有屠殺過後的場景,並非英雄拯救所有人的完滿結局,這在他之後的電影也常常是這樣的情節安排。李小龍出場鬥狠如英雄,但更多時候其實是一種復仇者的姿態,以復仇來補償、救贖或收束全局。


精武門劇照

《精武門》就擺明了這是陳真為師父霍元甲復仇的故事。這部電影的特出之處,或說經典的原因,在於平鋪直的劇情結合了「民族氣節」,故而引得觀眾義憤膺、同仇敵愾,觀影上生極大的快感,也讓李小龍的電影在之後總是以「抵外國人」賣點,但是就「中國人」的政治正確來看,對抗「日本人」是最有效果的。「中國人」的身分在電影裡總是被調,但這部電影是否能以國族意識來看待還有待商榷;李小龍確實是很排斥外國人對中國人的歧視,他也藉由《精武門》將中國功夫推向全世界。但他本身是香港人,所處的正是英國殖民時期,而且他並不會說國語;同時很有趣的,這部電影的場景設計和運鏡處理上,亦借鑒了日本動作片的風格。筆者認向外界所推介的「中國」是一種情感上的「中華民族」,而不是實體的國家觀點;當然香港人的本土意識也是到1970年代才萌芽,若以相對於英國人的身分認同看來,香港人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子,這是無庸置疑的。 「中國人」這件事情何這重要,是因筆者從不同的配音版本當中發現了其中摻雜意識形態的可能。原先筆者看的是臺灣廠商發行的DVD,之後由於Johnnie Walker廣告重現李小龍的形象與配音爭議[12],進而想到他電影的配音問題。李小龍的電影是國語片,但從演員的口型可以發現他們是講語台詞的,國語配音是後製的(其實後來製作公司也還有再配語版本)。現在筆者所擁有的《精武門》DVD有兩種:一是臺灣片商重新發行的DVD,二是日本版DVD。臺版的國語配音和字幕,與日版的語配音和字幕便有差異。即是只要是有「中國人」的台詞都會被替換,目前知道的有兩景,陳在虹口道場警告日本人:

臺版:精武館的人,不是東亞病夫!

日版: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
另一景是最後陳決定一肩扛起所有衝突相殺的責任,他要求警長[13]要向他保證如果他走出去精武館就不會有事,警長答應並回答陳真他答應的原因:


臺版:因我也是一樣的人!

日版:因我也是中國人!()
這個差異在網路上一直都有傳言,我則在得到不同語言、不同國家發行的DVD之後比較並證實。目前還不能知道臺版基於何種理由製作出如此的配音與字幕,但是這個重製版本讓原版的「民族意義」變成觀眾的「自由心證」,也就是我們知道這部電影展現了一定的民族氣節,但我們同時可以避免去談這個民族當中尷尬的族群或地區問題。


走在的光輝時刻

《精武門》獲得極大成功後,李小龍嘗試自編自導自演,其成果就是《猛龍過江》這部在歐洲取景,風格較輕鬆幽默的電影。李小龍首先在片頭展示了華人在異國的種種不適應與鬧笑話,生了一種喜劇基調;直到女主角苗可秀的到來,才娓娓道出李小龍到義大利,是應香港老所託,來幫忙處理苗可秀餐館將被不肖人士搶奪的問題。整部片子雖然還是一個「對抗外國人」的故事,也有像《精武門》裡的漢奸人物[14],但是已不再能引起太的民族意識,而比較是一個單純的地盤問題。李小龍在異國的格格不入、呆頭呆腦亦降低了動作片的血腥本質,本片的結局死亡人數還是不少[15],但相對於《唐山大兄》和《精武門》最後主角都遭警察帶走,《猛龍過江》的李小龍是以乾淨而瀟灑的姿態走出鏡頭,表示受託的任務結束,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到腦後。筆者認這部電影主題雖不顯著,但文戲武戲比例適中,是李小龍最溫和且富有人情味的電影。


猛龍過江劇照 右為羅禮士
猛龍過江劇照

隨後《死亡遊戲》率先開拍,但了進軍好萊塢的計畫,李小龍暫時擱置而去拍攝《龍爭虎》,這是他唯一親自以英語配音的電影[16],也成他最後名揚好萊塢的巨作。這部電影裡,他特別表明了截拳道精神:
“Don't think, feel! It is like a finger pointing a way to the moon. Don't concentrate on the finger or you will miss all that heavenly glory. Do you understand?” (to his student Lahn).這句話與他1971年的訪問裡提到的「如水一般」頗有相通之處,必須空思,用心去感受,讓自己如水一般隨形而變,不要限,否則會錯過那些精華光芒(指武學)。電影場景設計上也特別繁複華麗;與他共同出演的John Saxon[17]Jim Kelly[18],其故事也變得比以往複雜,似乎想要迎合好萊塢的事套式,但與李小龍的主戲並不能完全調和,和前作相較起來,這部電影突然走回以前逞兇鬥狠的路線,場面是更加血腥殘暴。整部電影可以看得出李小龍的企圖與用心,但在劇情邏輯、轉場技巧和東西方無法彌平的文化裂縫之間,有些說不出的詭異;當然李小龍與石堅[19]之間的鏡像對決還是很精采,只是這個作品更加突顯了李小龍電影的優秀之處實偏向武打設計與李小龍的個人魅力,其他方面的嘗試便有些可惜。對於今日的觀眾而言,《龍爭虎》的時代
感缺陷就很明顯了,尤其這又是一部放在好萊塢框架當中製作的影片。


龍爭虎鬥花絮照
John Saxon 圖片網址 http://www.briansdriveintheater.com/johnsaxon.html
Jim Kelly在龍爭虎鬥

《龍爭虎》在好萊塢史留名,最近第86屆奧斯卡頒典禮在回顧這一年逝世影人和英雄特輯當中,Jim Kelly的劇照和李小龍的片段都在銀幕上顯現,完全就是從《龍爭虎》電影取而來。李小龍超級巨星的地位剛剛確立,正要回頭來構思《死亡遊戲》的時候,就突然離世。


懸念與記憶

《死亡遊戲》的整個創作過程和原來構思的故事,與片名與李小龍本身都緊緊纏繞,不可分割。這部電影的完成度大在七成左右,公映的完整版本實是片商另尋他人寫了另一個劇本,故事設定成黑幫與功夫高手的爭,並由他的替身演員唐龍[20]補戲,「接」完成了這部電影。


唐龍

原來的故事寫在這裡,難以言電影與原故事的差異感:一名武術奇才(李小龍)與其他武術家闖入寶塔,尋找一個神秘寶盒;寶塔各層有一名不同國籍的武術高手把守,想闖關就必須生死搏。最後李小龍贏得了寶盒,打開卻發現有一張字條,上面寫著:「生是一個等待死亡的歷程。」[21]令人悵然的結果,無論是電影本身或李小龍的人生都是。目前僅見的兩場打,就是李小龍著黃色身服,第一層樓與伊魯山度比雙節棍,第二層樓與賈霸比拳。與伊魯山度打的看點在雙節棍的弄,勁;與賈霸則是兩人身形差距極大,視覺上具烈對比,李小龍是以小搏大,曲折而驚心動魄。1978年的這個公映版本在故事的設計上頗顯沉悶,替身演員唐龍倒還算稱職;他的身形比李小龍略寬,出拳腿的勁道比較小,但敏捷度接的痕跡雖顯但不至於與李小龍搭不上戲,是很好的武打演員。李小龍的原創故事據說原來是要表現他的哲學思想;做為一名華盛頓大學主修哲學的高材生,他希望能透過電影傳達自己所學的思想,以易明白的方式讓觀眾了解。只是整個劇情的佈局走向隨著他的逝去而成謎,「未完成」的懸念、模糊性與曖昧地帶,讓觀者不勝唏噓又深深著迷,也留給我們無限的想像。
《死亡塔》是之後嘉禾將李小龍過去的一些片段集結,讓唐龍再接續演出的一部電影。李小龍與唐龍的角色設計成兄弟關係,而這些片段讓李小龍變成「客串」:一方面可以藉這位巨星的名聲再吸引觀眾,另一方面再拍一部比較完整的武打動作片。這部電影被視《死亡遊戲》的續集,劇情武打都皆有可看之處。筆者曾在一篇談論《追殺比爾》的論文讀到,作者認為鄔瑪舒曼飾演的女殺手,其模仿李小龍黃色身衣的形象,實際上消解了李小龍的男性獸性,同時也指出他已經「過時」[22]。這實在是一個令人感傷的說法,這樣的一種解讀也有點太認看待「模仿」的效果,而女殺手的手下留情和母愛光輝也被推到太高的位置,忽略了同樣是「復仇者」的姿態與意義。
李小龍電影在1970年代的開創性,對於香港及世界電影都有很大的影響[23];只是時代日新月異,現在去看他的電影,會有很多說不道不明的矛盾感,但又他在銀幕上的魅力深折服。觀看李小龍的電影並非一種懷舊,而是去發掘如今的武打演員與電影裡,除卻特效科技之後的本質。李小龍做一個繼往開來的人物,在電影史上是不應該被忘記的。 






[1] Jason Scott Lee飾演李小龍,故事很流暢,筆者小時候以他們兩位演員長得很像,但實際上Jason Scott Lee擁有夏威夷血統,兩人長相上並無神似,但Jason Scott Lee的詮釋是到位的,不失為一部人物傳記佳片。
[2] 1962年至1973年的電視節目,李小龍的訪問是在1971年,這也是目前所能見到極少數的李小龍訪問。
[3] 這段台詞出自於李小龍出演1971年美國電視影集《血灑長街》(Longstreet),訪問中Pierre Berton要求他重述此段台詞。比起在電視影集的演出,訪問重述的台詞比較長,語氣也更抒情,有興趣的讀者可比較看看。
[4] 訪問純粹只有訪問而已。
[5] Chuck Norris(1940-),美國老牌知名動作演員。
[6] 2007年美國出品,林詣彬執導,臺灣則在2008年上映。劇情是以李小龍生前未完成的《死亡遊戲》出發點,虛構一家電影製作公司尋找「李小龍接班人」的故事,充滿惡元素。
[7] 1972年開始拍攝,李小龍中間去拍攝《龍爭虎》後就未再復拍,1973年李小龍逝世後,這部電影由製作公司方面重寫劇本,由替身演員唐龍補拍完成,在1978年公映,公映版本與李小龍原創故事差距甚大。
[8] Dan Inosanto(1936-),菲裔美籍武術家,是李小龍截拳道徒弟之一。一說在雙節棍方面,是他給李小龍。兩人關係亦師亦友。在《死亡遊戲》裡和李小龍比雙節棍。
[9] Kareem Abdul-Jabbar(1947-),美國最偉大的NBA籃球員之一,李小龍徒弟之一。在《死亡遊戲》裡和李小龍對打。
[10] 李小龍赴美發展前是語片童星演員,在美國亦有拍攝電影和電視影集,但他正揚名後世的電影當是回港發展後拍攝的作品嘉禾電影公司為鄒文懷(1929-)所創,以和李小龍合作的電影打出名號。
[11] 《死亡塔》裡李小龍的鏡頭比《死亡遊戲》更少,甚至用了童星時期的語片片段,以及其他電影捨棄的鏡頭,目前會和其他李小龍電影一同發行DVD,筆者認還是可以算在他的作品裡。
[12] Johnnie Walker廣告以貌似李小龍的香港演員陳國坤基型,重塑李小龍的動畫模型,並使其說出「變革者」的國語台詞。廣告商認李小龍的武學精神是具有變革的,而這段國語台詞據說是由香港演員吳祖所配。廣告播出後引起爭議:一是李小龍身體健不,二是李小龍不諳國語。後來據說有讓香港演員梁家輝再配語版台詞,但無法證實。
[13] 飾警長的是導演羅維(1918-1996)他是當時非常知名的導演,《唐山大兄亦由他執導
[14] 兩部電影的漢奸角色都是由魏平澳飾演,魏平澳香港演員,擅演喜劇。
[15] 《唐山大兄》和《精武門》最後的屠殺至少都死了20人以上,倖存者都是個位數。《猛龍過江》人數不多,苗可秀經營的餐館大約有五六個廚師,最後只剩一個廚師和苗可秀活著。就比例來看還是相當殘酷。
[16] 要在電影裡聽到李小龍的聲音並不容易,之前的電影只有《精武門》當中的俄國武師皮羅夫的台詞是李小龍所配。《龍爭虎》有一說在李小龍與師父討論武學時的台詞非由他親自配音,但難以證實。
[17] (1936-)義裔美籍演員,從影60多年已拍攝過200多部電影。
[18] (1946-2013)美國武打演員、運動員,因癌症過世。
[19] (1913-2009)香港演員,外號「奸人堅」,以扮反派聞名影壇。
[20] 1943年出生韓國動作演員本名金泰中
[21] 參見維基百科
[22] 參見彭麗君複製標殺令》〉。《黃昏未晚 後九七香港電影》。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0標殺令Kill Bill的香港譯名
[23] 好萊塢紀錄片《功夫片歲月》(The Art of Action: Martial Arts in Motion Picture, 2002)就提到李小龍的貢獻,連《駭客任務》的科幻動作類型也早已融入李小龍的風格。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金都茶餐廳試解

[轉貼]經典戴帽抓頭文-余光中-狼來了

分離很容易,但相繫何其困難— 重讀齊格蒙.包曼《液態之愛:論人際紐帶的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