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的謀反—質疑與介入,記憶/歷史的書寫
本文初刊於http://artmagazine.com.tw/ArtCritic/article1966.html 好匆忙所以有點小錯的正式出刊http://artnews.artlib.net.tw/268/2112/%E5%BD%B1%E5%83%8F%E7%9A%84%E8%AC%80%E5%8F%8D%E2%80%94%E8%B3%AA%E7%96%91%E8%88%87%E4%BB%8B%E5%85%A5%EF%BC%8C%E8%A8%98%E6%86%B6%EF%BC%8F%E6%AD%B7%E5%8F%B2%E7%9A%84%E6%9B%B8%E5%AF%AB.html 因為圖片排版的關係,我更推issue式的閱讀(其實一直都有這種閱讀方式,只是以往都放單篇) http://artnews.artlib.net.tw/emagazine/180515Vol268/#/0 而且本篇文章是今期封面! 大部分的檔案,在投降前夕,就已經放進燃燒爐燒掉了。數量、日期、人物、事件、前後順序、因果關係,完全沒有依據,只剩下不可靠的模糊印象。 —許家維《飛行器、霜毛蝠、逝者證言》 當我拿著門票,在「影像的謀反」的看板前瀏覽說明,接著進入第一個展間時,我並未意識到自己即將面對的是有別於以往的影像作品。展覽裡的影像經常採取輪迴播放的方式,當觀眾進入展間,實是隨機地切入作品;為了體驗整體性,我通常會先順著看完,再耐心地等待重啟。然而《飛行器、霜毛蝠、逝者證言》並非如此,它從一開始就以四個畫面困住了我,令我自等待與重啟中漸生疑惑、茫然和醒覺,並在當中找到一種個人的觀看規律。 離開這個展間時,我發現自己居然在裡頭待了一個半小時,幾乎可稱得上是一部電影的長度了。《飛行器、霜毛蝠、逝者證言》以四個畫面展現多重影像,首先提供的是非全知視角,觀眾會在畫面之間來回觀看,並漸次抓住主角與背景:飛行器、霜毛蝠和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遺址。飛行器的內外拍攝,如同演員走位,其間展現霜毛蝠之棲息與工廠的廢墟樣態,架構了一個敘事舞臺,旁白念詞隨鏡頭而出,進而疊構了主題的最後一個指向:逝者證言。 每一個「證言」大約十分鐘上下不等,由配音員以日語唸出曾在此工作的日軍故事,大致涉及了二戰末期的燃料工業生產過程,以及少數當時農糧分配和人員撤離的情景描述。這些回憶錄以平淡的語氣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