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10的文章

眾聲喧嘩 Lipsynch(五)

雖然說是九個故事,但實際上裡面埋藏著第十個—Tony的故事,而且可以說是相當完整的。表面上是Jeremy的身世生母追尋,但生父的輪廓也漸漸呈現: Tony(原名Anthony)與Sarah是兄妹,住在同一寄養家庭,Sarah被養父性侵後向Tony哭訴並挑逗他,兩人亂倫,被養父發現後改性侵Tony,後來Tony再也受不了而逃至倫敦,改名換姓,藉語言訓練改頭換面。(此段是Tony說詞,不知是真是假)(Sarah) 到蒙特婁嫖妓(深受童年影響?),與皮條客討價還價後選擇「拉丁女孩」,正是Lupe,兩人性交易後不久,Lupe產下一子,即Jeremy。(Lupe) 進入BBC工作,隨後提拔Sebastian,並與之合資開工作室,接國鐵錄音。(Sebastian) 多年後為Sarah在BBC認出,因對目前生活無法達到共識,被Sarah控告。他向警察訴說過去,Sarah認為一派謊言,無法還她正義,便撤銷告訴。(Sarah) 往曼徹斯特的火車月台上,兄妹再度相遇,Sarah憶及他帶著怨恨的眼神靠近她,拉手臂似要擁抱,她大感畏懼推開,卻一不小心使他腳滑而落下鐵軌,為火車撞死。 Sarah問Jackson:「他們會相信我嗎?」 Jackson:「我不知道,但我相信你。」 (Jackson) 生者繼續煎熬,逝者死不瞑目。 Tony這個悲劇性的人物,我想應該同樣是由飾Jeremy的Rick Miller分飾。他的改頭換面符合Ada所回答的涵義,但是他卻也印證Sarah的懷疑:即使人的生活、社會地位因為語言而改變,但是其本質也許是不會變的。他的行為一如改變口音前所受的影響,對於女人和對待妹妹的情況可能是相同的,他無情、冷漠與自私,最終導致死亡。Sebastian播放的最後一段錄音:「火車暫時無法行駛,因為有人在鐵軌上。」(非原話)正是臨終寫照。 後記 本故事之複雜性實在難以文字完整敘述,即使一路寫來已四五千字,但本作之雄心壯志,在現場的人絕對是有所感受。唯一可惜處在中文字幕的遺漏甚多,多處未譯或慢一步顯示,不過也是這點才提醒我們關於「語言」的子題,在關注「音樂」的同時,亞洲觀眾對歐美語系的陌生感亦大大突顯出來。 如果問我究竟好不好看?我認為以「眾聲喧嘩」為出發點來發展的劇情能如此有條理,前後呼應,自然不差,劇情脈絡宛若迷你影

眾聲喧嘩 Lipsynch(四)

圖片
三部曲 Jackson是一名探長,負責調查Tony死亡的原因,他本身正陷入與法籍妻子的婚姻危機。他透過與Sebastian了解Tony以及Sarah的線索,後又與Sarah交談得知事情的發生經過。 Jackson是獨立但關鍵的人物。故事發展至此,我們突然得知Tony的死訊,Jackson與Sebastian的交談中發現國鐵的的廣播原是Tony的聲音,而Tony帶Sebastian進BBC,兩人合開工作室,Jackson播放一段諷刺至極的錄音。Jackson開著裝置法語女聲的衛星導航的車子感到很不習慣,正如其妻極不適應英國生活一樣,他疲憊地開到曼徹斯特,找到Sarah,他相信她的說詞。 這一段最富舞台感的是他的車子,開門、關門與衛星導航的聲音都配得恰到好處,飾Jackson的演員亦能使自己的行動與聲音完美搭配。 Michelle是Marie患有精神分裂的妹妹,她出院後在二手書店工作,試圖調適她的生活。Marie與Thomas來探望她,她誤會兩人又要說服她接受新的治療,後來才得知原來是兩人好事將近。她在書店重組「詩歌之夜」的活動。 這是筆者最喜歡的一幕。Michelle在二手書店的工作過程以「店外」與「店裡」各演一遍:店外著重Michelle的幻覺,神父的禱告與女孩的遊戲場景;店裡有兩名年輕人分別尋找書籍,一名叫做吉翁的男生探詢一場藝術運動,一名女生則詢問有關女性主議,兩者分別是Michelle的興趣與持續進行的戲劇子題,看起來Michelle是個博覽群書的人,她對書的了解,詩歌朗誦的聲音與寫作熱忱,都讓筆者著迷不已。 Lupe在尼加拉瓜被叔叔賣掉,至德國後開始賣淫,其中皮條客曾仲介她與Tony的性交易。一紀錄片導演丹妮絲約她訪談,並以幫助逃離為使同意條件,後皮條客酒駕身亡,Lupe在丹妮絲幫助下得以逃離。 Lupe的遭遇,Jeremy是在與女演員已有下一代的情況輾轉自Ada方面的紀錄片得知。本幕以Lupe敘說被騙至被性侵的赤裸過程為最大張力。我們也在這幕發現,Jeremy曾被Sebastian說過與Tony「一模一樣」的原因在於兩者是盲目的父子關係,也終於知道Ada是從丹妮絲手裡拿到片子以及領養了Jeremy。Jeremy看完紀錄片,Ada再次出現在舞台上演唱,隨後丹妮絲也出現,牽著本在「象徵螢幕」前的Lupe,代表解救;Ada抱起她

眾聲喧嘩 Lipsynch(三)

二部曲 Jeremy在尋訪過一位男性後得知生母的過去,決意拍成電影;電影拍攝過程中他與飾演他母親的女演員發生感情,公私混雜的結果使電影在驚險中殺青,此時他卻從與Ada的電話中得知關於生母的驚人事實。 Jeremy與兩位演員及經紀人的會面堪稱是「喧嘩之最」。英法德西四大語言齊聚一堂,好不熱鬧。電影開拍,屬於電影特有的工作場面被搬到舞台上,可以說幾乎從二部曲開始到Michelle的故事都像是電影畫面;同時我們也發現之前Marie配音的電影正是Jeremy的作品。Jeremy與女演員的關係,根本是一種變相的母子關係,但當女演員回歸現實面,Jeremy無法忍受真實而逃離。此段飾Jeremy的演員演技頗需轉折。 Sarah是Ada語言治療師的幫傭,因曾是妓女而被電台節目邀請訪談。訪談結束後她意外碰到多年不見的哥哥Tony,與過去不同,Tony已是接受過良好語言訓練的新聞播報員,Sarah與之接洽多次未果,於是控告他早年亂倫性侵。 Sarah可以說是為後來Jeremy生母Lupe的故事做一段更厚的鋪陳,她的出現加深了觀眾對於Lupe的好奇;她在電台節目之發言也呈現本劇想提點的「性工作者」或「性奴隸」議題,相對於男性伴遊的自由意願,女性經常是為謀生而做,被強迫或被毒品控制而做。 Sarah的口音也明顯點出與身份高低之關係,在遇到Tony後,她曾問Ada一個問題:語言真的可以改變一個人嗎?Ada回答可以,但我想兩者認知有些不同:Sarah想知道的是身份的改變,人可以變得比較高尚嗎?Ada則是認為人可以藉語言改變形象或習慣,像是口吃的消失,生活回到正軌。如此的差異性可從Tony的遭遇來觀察。 Sebastian曾與Marie,Jeremy,Tony一起工作過,他因為父親過世而回去奔喪,也和多年未曾接觸的鄉親有所互動。他在家裡發現卡式錄音機,以及父親做喜劇演員時的錄音帶,他聆聽,並完成父親的喪事。 Sebastian本身的故事具過場性質,但卻是與最多其他角色有連結者,儘管只是一條模糊的線。他的故事有點像英國電影《超完美告別》那樣的喜劇式手法,裡頭有一傻子演員,他的淳樸與口齒不清逗人喜愛,這幕可以說是最單純的一條支線。

眾聲喧嘩 Lipsynch(二)

人物介紹(演員名/角色名,以故事順序排列)-官網 Rebecca Blankenship (Ada and others) Hans Piesbergen (Thomas and others) Frédérike Bédard (Marie and others) Rick Miller (Jeremy and others) Sarah Kemp (Sarah and others) Carlos Belda (Sebastian and others) John Cobb (Jackson and others) Lise Castonguay (Michelle and others) Nuria Garcia (Lupe and others) 首部曲 故事以Ada的演唱為始,歌詞表達母子間的情感與分離,奠定了此劇傷感的基調。她領養意外在飛機上死亡的Lupe的兒子Jeremy,在各國巡迴工作間將孩子養大;Jeremy為圓電影夢與Ada大吵一架而遠走舊金山。 從第一段就可以看到舞台設置的精妙。機艙的設計、Ada與Jeremy的歌唱練習,以及地鐵車廂等都相當寫實;較富趣味性的是Ada在探問還是嬰兒的Jeremy下落的過程裡,與當時還在機場工作的Thomas的對話過程:飾Thomas的演員是Ada第一幕所有的電話對象,僅以換裝表示之,直到”Thomas”接聽,這同時也是幽默所在,其中Ada 在舞台第一層打電話,Thomas則在第二層接聽;Ada領養Jeremy後來往各地,Jeremy就在乘坐的交通工具裡成長變化,此段使用象徵手法,也可以說是少數純舞台式手法之一。 Thomas因為Ada領養Jeremy的過程而與Ada相識,他心繫的她的完美歌聲直至Jeremy成人,兩人重逢而相戀。Thomas在工作與摯友過世的疲累中漸感與Ada關係緊張,他暫時中止了這段關係,並專注在患者Marie的手術上。 這一幕最精彩處莫過於多媒體的加入。Thomas與助手、Ada、Marie的交談過程中,其桌椅的呈現是以實物拼湊在螢幕上方成完整的形態,此舉放大人物行動的清晰感,也讓觀眾產生新鮮感。如此的表現方式只在此段,或許代表一種實驗形式,但筆者認為應以反差更大的道具來做投射(像是熊等大型動物追人,但不可能將真正的熊或

眾聲喧嘩 Lipsynch(一)

圖片
http://www.canoe.com/divertissement/arts-scene/nouvelles/2009/05/07/lypsinc388888.jpg 官網 http://lacaserne.net/index2.php/theatre/lipsynch/ 前言 本來想投稿,但受限於文字(1000-1500)的限制,乾脆寫成網誌,如此也能寫進一些心得。 會去看完全是一股衝動。在看今年《國民戲院-藝識形態》時偶然發現〈西薇姬蘭:舞台人生〉的介紹中談到其導演Robert Lepage正好也帶本劇來台演出;聽聞是九小時的鉅作,一直希望能觀賞長劇的我,就買下了連三場表演。 http://www.cbc.ca/gfx/images/arts/photos/2007/10/12/lepage-robert-cp-828884.jpg Robert Lepage,多才多藝且擅於各種劇場藝術形式,包括導演、影像藝術、編劇、演員和電影導演。他對於劇場的的創造力與原創性為他贏得國際讚譽,也撼動了傳統舞台執導方式,特別是他所帶來的新科技。當代歷史是他的靈感來源,而他現代且不平凡的創作超越了所有藩籬。(這段是我對官網導演介紹的第一段理解) 另有一篇關於Robert Lepage1995的電影《告解室》Le Confessional的論文,其第一段對導演的介紹,可以更了解他多元化的創作背景。 http://www.eng.fju.edu.tw/canada/paper/Lepage.html 正文 一部把劇場當電影演的戲碼。 八個半小時的長度,需要體力,因此劇團提供「完整版」與「三部曲」兩種演出方式。筆者選擇的是「三部曲」的版本。 九個故事彼此互有關連,和過往所謂「可聯合看又可分開看」的故事結構大異其趣。這九個故事首尾相連,幾乎是一氣呵成,主線以Ada,Jeremy與Lupe為敘述,其他角色或副線,或關鍵,或過場,但他們自主角們延伸出來,與主線血肉相連,故應以一體視之。 「眾聲喧嘩」,顧名思義,原義接近「配音」,首先注意的一定是「聲音」的呈現。由九個故事串聯,每個角色都或多或少與「聲音」有關連:Ada是女高音,Thomas提到「失語症」,Marie是爵士樂歌手,Jeremy學過聲樂,Sarah的

如果那一天

典型好萊塢喜劇模式的故事,會被相中並搬上大銀幕是可以理解的,也令人期待。 人生種種總難預期,因此在事件發生後,才會有「如果那一天……」這種於事無補的想法。 這本書特別的敘事方法在於「那一天」其實是很多個關鍵時刻。很多故事都是在「現在」、「最近」或「即將到來」等時間點去回憶「某一天」;但是這個故事反過來,主角就是在「這七天」回憶過去那些銘刻於心的歡笑與苦痛。 全書充滿典型的美式幽默,辛辣的嘲諷、對於周遭人事的無力感等等,和一本2008年的德國小說《男人都是智障》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本書裡的賈德必須面對更多,愛情、親情以及對自我的理解都面臨關卡,甚至混亂困惑,這些大大勾起了讀者的同情心,以及希冀他能生存下去的想望。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是本書淡化了父母與子女間的關係,兩者關係變成夢境的慰藉,而被加強的則是手足與夫妻的衝突,性欲與爭吵都被描寫得極為深刻,彷彿被烙印一般。讀者會擺盪其中,難以抉擇,而所有的考慮都僅僅是希望:生活能回到正軌,所有人都能重新獲得力量。

[經典]西班牙公寓

圖片
台灣失敗的封面 http://www.ivideo.com.tw/rent_video/video_detail.asp?film_id=19695 其實也只有好一點點的封面 http://gallery.photowant.com/b/gallery.cfm?action=poster&filmid=flen00283900&pid=P-flen0028390001 Romain Duris飾演的男主角超帥,如果你看過《我心遺忘的節奏》就知道。 Romain Duris http://www.closermag.fr/storage/images/news-people/duel-de-stars/duris-romain-dujardin-jean/51007-2-fre-FR/Duris-Romain-Dujardin-Jean_closer_duel_large.jpg 「歐盟」被縮小成巴塞隆納的學生公寓。這些青春洋溢的學生角色們,很多到後來都是許多非主流電影的熟面孔,其中最有名的一定就是奧黛莉豆豆(Audrey Tautou,周星星語),但她只是客串男主角的女友罷了;印象最深的是飾演女同性戀者的Cécile de France,她實在長得很像《無名指》的女主角(Olga Kurylenko飾);另外飾演溫蒂的英國女演員Kelly Reilly,她就是飾演《福爾摩斯》華生的未婚妻。 Audrey Tautou http://i254.photobucket.com/albums/hh86/badgerhans/AudreyTautou-1.jpg?t=1245050369 Cécile de France http://en.wikipedia.org/wiki/Cécile_de_France 她長得像以下這位 Olga Kurylenko http://tw.ent2.yimg.com/mpost/17/42/1742.jpg Kelly Reilly http://www.starmagazin.cz/wp-content/uploads/kelly-reilly-madonna-5.jpg 昨天我和Angelina Hu小姐MSN,她問我認為台灣的圖騰是什麼,番薯嗎?我認為可以朝原住民的方向想,她質

〔舊片〕禍然率71

圖片
目前在台灣常見的版本封面http://i.yai.bz/assets/20/119/l_p1010011920.jpg        這麼特別的片名,你猜是誰導的? (根本就公佈答案了 話說他有像薩魯曼啊) http://img.dvdspring.com/UploadFile/2008-4/2008438343370067.jpg       《隱藏攝影機》與《白色緞帶》會讓你想起誰?沒錯,就是那個我到現在還搞不清楚他到底是德國人還是澳洲人的麥可漢內克。 另外一個版本的封面http://www.swtwn.com/filmsdetail/2007/71Fragments/1.jpg         本片是他的《冰川三部曲》之第三部。《冰川三部曲》是他早期以描寫白領階級的脆弱與恐懼的初試啼聲作品,首部曲是《第七大陸》,二部曲則是《班尼的錄影帶》,博X來有售。         本片榮獲西班牙「加泰隆國際奇幻影展」最佳影片?(這片不太奇幻哪!挺寫實的,是剪接讓電影特別了起來,但依舊和「奇幻」搭不上邊,誰來解釋一下?)同時也是坎城影展觀摩片。根據真實事件,一名19歲學生在聖誕節前夕持槍闖入銀行掃射的事件改編。         光是描述劇情並不能清楚表明這部電影,因為幾個故事以編織的方式進行,個別拆開來看根本沒有因果關係,只能說導演選擇這些事件,是想呈現當時的社會面;「禍然率」諧音「或然率」,人們在怎樣的壓力下會發生不幸災禍呢?仔細看本片的畫面,會發覺一種淒涼感,模糊而不顯明的意象充斥全片,卻也讓你更目不轉睛地想觀察:這個社會,到底怎麼了?         麥可漢內克的銳利,相信一定有和我一樣被他刺到或過的經驗,於是本片我看的是戰戰兢兢;在我看來,他的冷酷風格直逼羅曼波蘭斯基,但他更現實,更細密地割開,你我的生活與記憶。 參考資料 《冰川三部曲》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dvd/dvdfile.php?item=D020020411 真的想看介紹的話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sde40109020 相關影片 片段1 http://www.youtube.

田壯壯的《狼災記》(雷慎入)

圖片
http://www.gscn.com.cn/Files/B0509-10/1130282285_i8aO5V.jpg 最不有名的第五代導演 可是藍風箏真的好看 其後我也忘了他有什麼作品 直到這部片我才又認真地想看到他沒有表達出什麼的什麼(請從以下影片自行體會) (無字幕 請開大聲點) 第一段http://www.youtube.com/watch?v=AGF1p17SjdY&feature=PlayList&p=90876EE2FE91B5B0&playnext=1&playnext_from=PL&index=21 第二段http://www.youtube.com/watch?v=_VSQOjpE6iI&feature=PlayList&p=90876EE2FE91B5B0&index=22 第三段http://www.youtube.com/watch?v=7xVcTCxU0gI&feature=PlayList&p=90876EE2FE91B5B0&index=23 第四段http://www.youtube.com/watch?v=V88b8QIQcyM&feature=PlayList&p=90876EE2FE91B5B0&index=24 第五段http://www.youtube.com/watch?v=eyd_68GqqRw&feature=PlayList&p=90876EE2FE91B5B0&index=25 第六段http://www.youtube.com/watch?v=EYXUdCczp2s&feature=PlayList&p=90876EE2FE91B5B0&index=26 第七段http://www.youtube.com/watch?v=twdm289WkcI&feature=PlayList&p=90876EE2FE91B5B0&index=27 第八段http://www.youtube.com/watch?v=9AzHQMH9HuI&feature=PlayList&p=90876EE

〔舊戲〕玉茗堂私夢

愛情到底是不是湯顯祖處世的解藥? 《玉茗堂私夢》明顯改自於《玉茗堂四夢》,作者從經典的《紫釵記》1、《南柯記》2、《邯鄲記》3與《牡丹亭》得到啟示,而有了私自說故事的欲望。 愛情對於現實的人們,尤其是賴愛情以為生的人們而言,是糧食也是空氣;由於愛情的無所不在,難以抓住的結果猶如大把壓迫的虛妄,於是到了呈現人的精神萬象的藝術家手上,愛情被揉捏、包藏在層層不可實現的夢境裡。 《玉茗堂私夢》就是湯顯祖這個多情種予人的意象世界,愛情是他人生追尋的全部,至情是他給這段追尋過程的定位。「《私夢》裡明代湯家班女演員的謝幕,對比著原劇經典《四夢》裡的夢醒,讓這故事新說裡的後設情境與經典原劇裡的夢醒時分產生對話,可以看作是本劇對湯顯祖『因情成夢,因夢成戲』之言的另一種演繹。」4本劇的三個角色與其說在爭論湯顯祖的鍾情為何,不如說她們將愛情、封侯與人生雜揉在一起,以追求至情之可能。 藉由演員台上台下,擁有「第二人生」能力的特性,作者讓三角色的生活與劇中對白交錯,除了探討真實與虛構外,更跳接不同劇的片段為連結、對比與相抗,由此窺湯顯祖—那位實體不曾出現,卻處處留名(三角色名)留情的傳奇人物。三角色註定是想解開湯顯祖的情感世界的,從她們的名字:顯祖、義仍、海若,分別代表湯顯祖的名、字、號,即可知道她們在劇中被設定為湯顯祖的靈源分身,但同時又被賦予作者意識,成為湯顯祖假想的分裂鏡像。 註: 1. 《紫釵記》:(粵劇版本)http://www.sinfung.net/movies/purple.htm 2. 《南柯記》:神仙道化戲。描寫淳于棼夢入槐安國,與公主成婚,任南柯太守,後獲罪放逐。夢醒看破塵世而坐化。http://www.ctcwri.idv.tw/IndexD2/D2-09/09001-09050/09023/09.htm 3. 《邯鄲記》: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6042010546 4. 出自《玉茗堂私夢》周慧玲著 大可出版 頁4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55324 相關影片 1. 《玉茗堂私夢》導演講戲http://www.youtube.com/

麥田

圖片
先來一張大家比較可能看過的 第一段http://www.youtube.com/watch?v=SvS58zn-fjM&feature=PlayList&p=93196336456A48B5&playnext=1&playnext_from=PL&index=72 第二段http://www.youtube.com/watch?v=LGWyHWRUKN4&feature=PlayList&p=93196336456A48B5&index=73 第三段http://www.youtube.com/watch?v=9nN_539ci9c&feature=PlayList&p=93196336456A48B5&index=74 第四段http://www.youtube.com/watch?v=7_ixg6WmCgc&feature=PlayList&p=93196336456A48B5&index=75 第五段http://www.youtube.com/watch?v=jLq-QJVOH18&feature=PlayList&p=93196336456A48B5&index=76 第六段http://www.youtube.com/watch?v=Ri2MdmaLJVk&feature=PlayList&p=93196336456A48B5&index=77 第七段http://www.youtube.com/watch?v=Kn0hJefyX-4&feature=PlayList&p=93196336456A48B5&index=78 第八段http://www.youtube.com/watch?v=G_ulj7kWOk8&feature=PlayList&p=93196336456A48B5&index=79 第九段http://www.youtube.com/watch?v=0HXqv1zCUEo&feature=PlayList&p=93196336456A48B5&index=80 第十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