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聽風雲3》-「港人治港」的縮影



香港故事的新局

    香港的「佔領中環」行動已經持續一個月左右(寫作時間),「遍地開花」的自發佔領行為已然演變成「佔領金鐘」、「佔領銅鑼灣」和「佔領旺角」。大大小小的衝突與行動都讓香港人的形象轉變,從過往的政治冷漠走向積極發聲。這當然是一種為時勢所趨的公民覺醒,除了對於普選的美夢遲遲未能兌現以外,經濟資源的分配不均是香港人間揭竿而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筆者在前期的文章談過《香港仔》,這部電影從新的角度呈現香港人的性格,與《香港仔》同樣可作為2014年香港電影的重點觀察對象《竊聽風雲3》,則如一篇嚴謹的「經濟如何影響人性的論文」。《竊聽風雲》系列從「竊聽」行為做為劇情的穿針引線,第一集中規中矩地表現警方竊聽卻監守自盜的行為,第二集則將「竊聽」的形式在復仇與商謀當中玩到極致,第三集「竊聽」有點介於前兩集間的功能,但有點位居關鍵配角,編導麥兆輝和莊文強將焦點擺在了新的主題發掘:香港的土地如何被剝奪的過程。
    「竊聽」在此依然是商業和犯罪事實的真相揭露媒介,但是更有趣的是,這次的主題本身進一步拓展了《竊聽風雲》系列製作的特色:即「中港合資」的合作模式下,香港電影還能呈現何種議題的能量?香港除了警匪鬥智與為錢為利的故事外還有什麼可說的?對於當前香港不斷醞釀以致爆發的運動能量,做為藝術創作者的反應是什麼?

從新界見香港

    兩位導演選擇了新界來做主場景。新界是香港三大區域之一,也是最晚發展的區域,殖民地時期政府為了發展新界,提供當地的男性居民年滿十八歲即可申請建造一幢在許可範圍內最高三層的「丁屋」,且無須繳付地價稅的政策,擁有這項權利的新界男性居民即稱其擁有「丁權」;這項如同福利的政策發展多年,發生不少土地佔用與特權爭議,至今則面對存廢問題。兩位導演則以此為題,呈現地權變化如何影響一地的權力結構與文化改變。
    故事中一同長大的幾個兄弟,為了謀求更多利益,與中國來的富商合作,以低價大量收購「丁權」以申請建造高樓豪宅,而這當中有人因利被害,互相背叛,收購勢力形成當地惡霸;最後在自己人良心發現,不願與之同流合污的鬥爭中,這個勢力走向毀滅,而新界得以擁有重生的機會。
    從當前的香港形勢來看,中國是一個主要的霸權力量;但是在這部電影裡,中國來的富商是一個重利亦重義的人,他提供了大筆資金,但也在合作過程裡愛上了當地大族的女兒。對於新界破壞甚鉅的,從來也不是這位中國富商,卻是那四位與之合作的惡霸勢力,從流氓變至奸商,真正在剝奪同鄉利益與情感的,永遠是同鄉人。
    雖然這部電影對於傳統的逝去多有慨嘆,但最為深切的問題,則是「自己人欺負自己人」,亦即筆者所下之標題當中「港人治港」的類比;風俗民情與歷史記憶,均在豪宅慾望下漸趨消散。若說大族沒落是自作自受,則出賣丁權的新界男丁們則是在哄騙與墮落中失去可供安身的機會,片中提到許多當地男丁染上吸毒惡習,如果不加入惡勢力,就是拿著出賣丁權的錢離走他處。這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呈現了新界某些地區的社會現實,並加固了霸權的絕對壟斷。
    這正如同香港本身在回歸後,由港人出任領導階層,但這十七年內的治理卻總失民心的情形頗有類似;當然特區政府不是一個謀取暴利的犯罪組織,但從香港人的示威行動來看,港府的作為已然是弊病叢生,形象頗壞。如果說在現行的運動裡,「中國-民主」做為一個母題,則港府治理造成的矛盾,更是一個迫切地需要改革的對象;稍微觀察在網路傳遞的各種消息,指責的矛頭指向中國時,經常是指向一個整體的中國官方或人民群體,然而當矛頭指向香港本地,卻都是特定的官員和民意代表,甚至特首完全是概括承受,以及此等行動中止的可能停損點。

論述與藝術的可能性

    《竊聽風雲3》將主角的「惡」幾乎推上極致,電影的政治性也是限縮在土地分配的權力結構變化,新界從這個政策施行當中的得失,以及溢出一點去渲染新界不斷發展經濟的急利。為了可以得到更多利益,這塊土地上的人可以犧牲多少?人情、傳統與民俗是否都會慢慢地消失?居住與買賣,何者才是安身立命之道?
    兩位導演用電影說了一番自己的想法,但是回到電影的藝術手法來看,比起前兩集,這部電影的佈局並不是那麼有勁。如果說前兩集帶有類型片的嫻熟戲劇性,第三集則比較在人物設定上下工夫,但劇情的前因後果卻交代得比較模糊,我們看到惡霸們的膨脹慾望,或是人物間的糾葛,但追其前事都似乎只是輕筆帶過。人人皆將事情深藏於心不顯於外,到最後一次性的爆發,卻總顯得火候不足,犧牲得莫名其妙。兩位導演曾表示要讓故事有共鳴,就要像美國導演葛斯范桑(Gus Van Sant, 1952-)一樣,拍鄉下故事即要簡化到所有人都明白[1];但是新界並不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鄉下城鎮,它交錯複雜的歷史、政治與人口組成,都可能並非簡化的故事所能說盡。
    他們細心地在場景上還原新界,卻在龐大的論述裡將這部電影的新鮮感綁住,對於這樣一個歷史題材發揮似乎尚未找到一種更好的駕馭形式;但是相對的好處是,藝術創作者將一個社會政策納入藝術作品的企圖心更加強烈,且其中的演員皆為實力派的一時之選,他們在過往類型片中即擅長人性角力的演出,到此片當然在善惡之爭中駕輕就熟。能夠組織這樣一種演員陣容,導演們在作品中才不致只能表現出膚淺的對抗,而是可以在演員的情緒與內心皆能細緻掌握下,展現故事的厚度,以及戲劇性與議題的平衡。

註:若有注意到配圖,將會發現《竊聽風雲3》絕大部分的宣傳廣告圖均以群體場景為主,可見其電影重點亦擺在演員陣容上,他們彼此對戲的張力與精采度,亦是本電影頗受矚目的原因之一。


[1] 許驥。〈竊聽風雲3土地是做什麼的〉。《號外》20146月號。頁47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金都茶餐廳試解

[轉貼]經典戴帽抓頭文-余光中-狼來了

分離很容易,但相繫何其困難— 重讀齊格蒙.包曼《液態之愛:論人際紐帶的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