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海還深》─重新感受「家之味」

本文刊載於http://artmagazine.com.tw/ArtCritic/article1700.html
正式出刊於http://artnews.artlib.net.tw/245/1948/%E3%80%8A%E6%AF%94%E6%B5%B7%E9%82%84%E6%B7%B1%E3%80%8B%E2%94%80%E9%87%8D%E6%96%B0%E6%84%9F%E5%8F%97%E3%80%8C%E5%AE%B6%E4%B9%8B%E5%91%B3%E3%80%8D.html

是枝裕和的「家」

看到阿部寬和樹木希林的組合,就期待導演是枝裕和又一篇精彩的家庭剖析。回溯至2008年,是枝裕和以非常精準而節約的方式,交出了《橫山家之味》這樣一部戮力在情感細節上的作品,猶記得當初觀看時背脊上寒毛直豎的感覺;當時不少為文在讚揚導演溫馨家庭意象的營造,然而我卻從中嘗到根刺,感受到家庭裡不可名狀的糾葛,家人間此消彼長的隱忍,藉家族和諧的由頭,維持必須的平衡。
《橫山家之味》以一個家庭必須團聚的日子為起點,以家庭成員各自的行動與對話為輔,僅僅在一天的時間線裡,將人物性格與關係完全展露,並巧妙交織出「家族史」的過往,在平淡劇情中整出緊密完整的結構,於我而言印象深刻且震撼:是枝裕和從來不是親切的創作者,他所刻劃出的某種光亮家庭圖像,實是暗潮洶涌的矛盾體。家庭是避風港,也可能是起風的地方,這是《橫山家之味》裡家庭所展現的兩面性。
八年後,導演是枝裕和推出《比海還深》,當時我就激動莫名,希望能夠再探一次導演獨特的敘事風格,以及那些細微的瑣事小節,是如何構築我們的當代生活。觀看後我深思許久,《比海還深》所展現的「家庭社會」樣貌,與我預期頗為不同,導演的關注從家庭整體性的平衡,轉向主角個人的脈絡刻劃。

人物的共性與突破

讓我將兩部電影連結比較的元素,在於樹木希林與阿部寬這對母子組合,阿部寬在兩部電影裡的角色皆名「良多」,其家庭組成也有一些鬆散的共性,頗能互相觀照。我認為兩部電影最關鍵的差異,在於《橫山家之味》是以樹木希林為貫穿故事的動能,由她而撐起整部電影的喜怒哀樂;《比海還深》則讓阿部寬成為最大的被凝視對象,家庭興衰繫於他,而他也重蹈「家族史」那些必然的覆轍。
兩部電影中都有一個隱藏角色:死去的家庭成員。《橫山家之味》裡是優秀的長子,《比海還深》是糟糕的父親。前者是樹木希林不斷揭露「家族史」的重要線索,這張牌位上的遺照,最終擴大成家庭成員揮之不去的陰魂,其出現的「戲份」可堪比主角;後者是不斷被提起的「家族史」的一個不良源頭,同時也不斷提醒其與男主角間作為父子傳承的劣根性,戲份雖不多,但是對於男主角的性格與人生起了很大的影響作用。
導演是枝裕和在《比海還深》電影劇本的第一頁寫道:「我們都無法成為自己想成為的大人。」阿部寬以相當用力的演技詮釋了良多這個「不成器的大人」,是的,相當用力,這是我對這部電影最大的觀察。良多這個事業失敗、賭博成性、對家庭無責任感的中年魯蛇,能夠帶出什麼社會新意?

自我代入v.s保持距離

我認為導演是枝裕和此次的探討方式,是讓觀眾「自我代入」。比起《橫山家之味》在展現一種「家庭模式」,《比海還深》不再著重於此,導演做出類似的家庭結構,並讓已步入中年的兒子突出為核心,觀眾從良多身上,看到近似自身,或是周遭親友的例子。《比海還深》從導演過去「超越現實」的結構脫離,將矛頭指向了真實的世代。
導演是枝裕和對於人性的觀察敏銳,但其表達出的視覺圖像,所謂「平淡生活」建構出來的故事,卻往往與現實有所距離。他那驚人的作品《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2004),真人真事改編,悲慘真實的圖像,導演卻是以童稚溫和的光亮、兄弟姊妹間平淡溫馨的相處細節去呈現,即使結局已經命定,但生活仍要持續。
當《比海還深》讓觀眾代入自身經驗時,我們開始陷入局裡。我們跟著良多的步伐,探索他的生活和家庭,不再是全面的感知,而是代入自身的事業、理想和永不滿意的現實生活。「在哪裡出錯了呢?我的人生。」這正是我們想從良多那狼狽卻又充滿妄想的生活中得知的,於是阿部寬以非常用力的演技,詮釋著良多的掙扎求生做偵探並勒索當事人、故意弄髒商店的鞋以騙取優惠、假擺清高、不斷想靠賭博和彩票翻身……

家庭還能維繫到何時

觀眾或許沒有那麼多壞習慣,但我們都很清楚,這是人在社會化後不得不懂的現實,良多亦然。然而我們都可能對未來抱有一絲不切實際的希望,正如良多的文學夢和與前妻復合的願望。他雖然空虛寂寞,但仍有想要的生活,他那些笨拙與自以為是的舉動皆為前妻、兒子和母親所包容,情感流動的溫馨感令觀者還是對願望成真有所期待。
圖說06 這一家人的關係似乎只能偶爾短暫的團聚,長期的幸福是不可企及的。
電影的結局是有點「開放式」的,導演是枝裕和留下了選擇給良多和觀眾。良多將父親留下的硯台賣給當鋪,得了30萬,看似可應他經濟之急;然而當他與前妻道別,前妻刻意強調了下次見面必須取得良多一再拖欠的15萬贍養費,良多微笑點頭,之後轉身離去。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安排,良多已有錢卻未給付,他有可能在下次信守承諾嗎?
我仍然是持悲觀的,但電影不再交代,給予一種傾向而非定論。導演是枝裕和讓阿部寬著力刻劃這個角色而放手全知的角度,在我看來是有風險的,這種代入形式或許更貼近觀眾,卻失去不少風格感。這也許能成為一部不錯的類型電影,但那特殊的「家之味」卻正在消散之中。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金都茶餐廳試解

[轉貼]經典戴帽抓頭文-余光中-狼來了

分離很容易,但相繫何其困難— 重讀齊格蒙.包曼《液態之愛:論人際紐帶的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