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山海間的七位當代藝術家

本文刊於http://artmagazine.com.tw/ArtCritic/article1730.html


双方藝廊目前正展出「山頭風、海口潮:台灣當代藝術的季風、黑潮」聯展,三個展區共呈現七位重要的台灣當代藝術家:楊茂林、梅丁衍、李俊賢、侯俊明、邱國峻、林書楷、張徐展(依文宣順序)等之精選作品,並由胡朝聖與沈伯丞擔任策展人。沈伯丞在「Tnn滔新聞」的報導中表示:
一個地方的文化人文,包含精神價值的形塑等等,它不會逃離那個地方的一個自然風土的狀態。像李俊賢老師、梅丁衍老師跟楊茂林老師,他們算是在台灣做當代藝術的第一代,這三個老師同時投射了某一個台灣當代藝術剛開始的時候遇到台灣解嚴,那時候我們在思考,到底作為一個台灣人,台灣文化到底是什麼面貌?(需面對)[1]多重挑戰跟質疑的聲音。
甫從展間望去,藝術家們的作品各盤一個山頭,雖姿態各異,但都透露出共同的文化根源:台灣的風土樣貌與人文視野。藝術家們敏感於這座島嶼的自然演變和歷史迭變場景,在將之轉化為作品的同時,亦化煉出具有共鳴的精神原質。

沈伯丞在同一報導接著表示:
像侯俊明老師和邱國峻老師,大概又比他們晚了一個世代。繼承了上一代的質疑之後,嘗試在他們那一代去尋找所謂台灣的精神原型是什麼模樣,之後才轉到了所謂年輕的張徐展和林書楷。等於我們跨越了三個世代,大概等於台灣30年的藝術發展,我們希望能有比較完整的覆蓋。
這番話清楚地定調了這次展覽的企圖,除展現台灣獨特人文氣質,作品的並置也欲展現台灣當代藝術的足跡—不同世代之代表藝術家們所關注的議題與態度,以及他們選用媒材的表現性。「完整的覆蓋」並非是直線史觀,而是多元浪潮的交錯,無論是回應社會現實處境的一種觀點、反射歷史的一幅場景,或是禮讚風土的一方註腳,各種思潮如流,在今日匯聚成台灣當代藝術的美學地貌。

三個展區的配置,一樓先分成兩區,李俊賢的強烈色彩意象和楊茂林風格化的圖像表現共處一方;梅丁衍的影像輸出與張徐展的動畫裝置各懷藝於一隔間,邱國峻的跨領域創作橫跨隔間牆面;二樓由侯俊明和林書楷以生命經驗和儀式符號互相對視。如此安排形構主題般的空間感,既有歷史政治的對應關係、民間生活的各式型態,也有內我映照的真實對話,這些從台灣自然人文出發而得的創作,皆呼吐出深有韻味的土地氣息。

按照沈伯丞的世代說,我從李俊賢開始看起,現場展出了《Banana King》、《參》、《Very Good Banana糾賀》、《888系列之證明發》、《888系列之天藍的8》和《888系列之黃色的8》。從作品本身至點題都透出濃厚的台灣風情,地理環境在此為油彩生猛表現,拼貼技法讓作品對象呈現一種粗獷激烈的儀式性,觀者面對一幅幅畫作,逕自感受「台灣風」直直撲面而來。

梅丁衍的展品皆是影像輸出於藝術紙,於展區可見《GaYa霧重》、《男左女右》、《戀戀中山》、《匪懈隱退》、《後內戰誌》和《新矯情主義》。他挪用現成物以展現獨特視覺語言,極具辨識度,其中關於台灣或是牽涉兩岸的歷史敘事,都藉由影像中物品刻意的擺置方式而透出意在言外的思考。

楊茂林在此的展品為《魂鬪士—湄南河之月》、《魂鬪士—浪花冠太郎》、《MADE IN TAIWAN 標語篇II》、《MADE IN TAIWAN 標語篇VI》與《遊戲行為 勝與力II》。他從台灣政治和文化批判的角度出發,將具卡漫風格的人物和耳熟能詳的標語挪用為藝術符碼。畫布的獨特設計或物件並置,使畫面聚焦於誇張有力的形體,對比性強的用色突顯主體,人/物皆充滿張力,讓人想起某些卡漫中巨大古樸的英雄形象,他們面向觀者,似乎就要踏浪而來。

侯俊明以霸氣又大膽的《侯氏八傳》展示於二樓兩個牆面,觀者上樓見此系列竟有瞬間懾息之感。細觀圖像原是藝術家為己所立小傳,每幅圖像皆像是藝術家的不同化身,那些極為主觀甚或戲謔式的稱號、帶有欲望和表現主義的主體圖像,以及直白無忌、內外相抗的文字書寫,體現了克莉斯蒂娃(Julia Kristeva, 1941-)的「賤斥」說,也就是藝術家透過作品主體呈現的瘋狂性與排斥感,為其自身與作品間不斷拉扯的張力。

邱國峻揭露常民文化的作品《神遊之境01》、《神遊之境03》、《神遊之境04》和《幻境神遊之五福臨門》為絹布輸出與刺繡之組合。這幾幅跨領域創作展現媒材衝撞、融合而出的絢麗影像,全新轉化影像紀實的敘事方式,以拼貼製造傳統與現代間更為明顯的矛盾,以主觀姿態並置符號,造就引人注目和思考的「台灣幻境」。

張徐展如夢而靈動的動畫裝置《紙人展—靈靈貳「玫瑰小黃—一段躲在縫裡的哭泣」》和《影像日誌NO.20—赤峰五金行》,將自然與生活中的事物以動畫表現出奇幻性與異世界的氛圍,重新定義自身傳統在當代藝術的視覺美感;紙紮和新媒體的結合,同時兼顧了手感表述和創新精神。在社會經濟快速變遷的年代,藝術家以手繪、動畫和錄像留下了事物的身影與幽微的隱喻。

林書楷對於城市文明和個人的聯結想像作品「陽台城市文明語錄」系列:《陽台城市文明—登上迴旋塔尋找出口》、《陽台城市文明—積木城市語錄》、《敬陽台城市文明語錄-休憩在巨樹裡的我們》、《敬陽台城市文明語錄-屋塔上風光》、《敬陽台城市文明語錄-眺望與文明的姿態》與《敬陽台城市文明語錄-尋找圍庄》。藝術家以不同媒材和色彩表現對文明的投射理解,其中的積木作品將展場空間考慮進去,貼壁堆疊如藤蔓生長,轉化土地記憶,產生有機的辯證;寫在作品上頭的文字,是一則則藝術家的觀察寓言。藉著對城市文明中人事物的不斷變動,藝術家也以不同的媒材展現多元的思維。

整個展出以台灣的「風土條件」為概念出發,在山風海潮包圍之下所蘊藏的「台灣味」,穿梭於環境脈絡、都市文明和常民信仰之中。七位台灣當代藝術家在自身長年的觀察與體驗裡漸形理解這塊土地,並融其味於創作,造就繁變多端的台灣人文精神。

展覽資訊
山頭風、海口潮:台灣當代藝術的季風、黑潮
展覽日期:2017年6月10日至2017年7月16日
展覽地點:Double Square Gallery 双方藝廊



圖片來源
圖1 6 8 12來自官方活動臉書
http://ppt.cc/BCDTt


[1]括號中為作者自行加上的連接詞。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金都茶餐廳試解

[轉貼]經典戴帽抓頭文-余光中-狼來了

分離很容易,但相繫何其困難— 重讀齊格蒙.包曼《液態之愛:論人際紐帶的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