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地《出版圈圈夢》:書之小傳,文學之側記

初刊於http://artmagazine.com.tw/ArtCritic/article1810.html
正式出刊於http://artnews.artlib.net.tw/254/2017/%E9%9A%B1%E5%9C%B0%E3%80%8A%E5%87%BA%E7%89%88%E5%9C%88%E5%9C%88%E5%A4%A2%E3%80%8B%EF%BC%9A%E6%9B%B8%E4%B9%8B%E5%B0%8F%E5%82%B3%EF%BC%8C%E6%96%87%E5%AD%B8%E4%B9%8B%E5%81%B4%E8%A8%98.html

年少求學時曾隨社團一起拜訪爾雅出版社,當時隱地先生親自接待我們這群青蔥學子,談了一些文學出版的往事;當時隱地先生所談我已不復記憶,只記得活動結束,社團老師帶著我們向隱地先生辭行時,隱地先生提起可在現場買一本爾雅的書回去閱讀,我是當時少數付諸行動的人,但我沒有選擇隱地先生的書,而是買了一本琦君的《桂花雨》。

當時隱地先生知道了我的選擇,直說「琦君的書嗎?那確實是好書!」這句話成了我對這位「爾雅出版社的創辦人」真正的第一印象。隱地先生於文壇是多產的作家,於我最初的印象卻是一位實實在在的出版人,並且非常誠心地對每一個潛在的讀者推薦他所認可的作家。十多年後的今天,當我展開《出版圈圈夢》仔細閱讀,我才明瞭他對書本不只是誠心熱愛而已,書本就是他全部的生命價值。

出版對於文藝工作者而言,或許是一件既近且遠的事情。至少對於投入寫作的人們來說,經常與書為伍,一旦開始創作,就已在稿費和版面上較勁;踏上作家之路者,又或是真正投入編輯工作的有志者,則與出版就再也膠漆難分。猶記得得到此書時我才剛走出校園,經過一番波折的求職就職之路後,正巧進了出版業,工作地點就在過往以「書店街」聞名的重慶南路;至今日翻開此書,突覺親切異常,卻又感慨連連。原來我也曾躬逢重南書街最後的榮景,但原來最盛的花期已經離我們這代很遠,如今所憶,已盡是昨日黃花;每日工作所經街道,已翻成另一番新潮風景。

新舊互陳[1]架構「出版小傳」

當隱地先生在他的出版夢裡憶苦思甜,我所看見的卻非僅是人生喜憂,更多是關於出版人一生事業的縮影紀錄。隱地先生在書中不但談出版的甘苦,同時也對照同業與之競爭的發展,再帶出整個行業的興衰過程,最後附上〈隱地寫書〉、〈隱地編書〉和〈隱地相關書〉等三篇作品年表,除詳列出版資訊外,尤其在〈隱地編書〉一篇,更是以小字交代了成書始末與當前去向。這顯示了一位文人出版人所能達到的最大成就,他不只是創作者,更是文學推廣的耕耘者,爾雅出版社就是他守成的沃田。他在附錄的〈一本書的誕生〉裡以米喻書,寫下這樣一段話:

一本書由構思、創作、編輯、排版、校對、印刷、裝訂,到成為我們精神上的食糧,其間過程,說像一粒米從農夫培植秧苗、犁田、插秧、灌溉、收割、打穀、晒穀、去糠,而後由農會收購、運輸,經過大盤、中盤、米店到我們家裏,是完全一樣的。[2]

兩者在隱地先生筆下巧妙地相連,而他自己正像是一位專植知識的農夫,為了廣大讀者的精神資力而積極投入生產。

《出版圈圈夢》的基調是有些晦澀的,封面由漫畫家朱德庸所繪,一臺小筆電面對著龐大的資訊處理器,發出一句:「報告!我們已經把世界最後一本書消滅了。」看著這番自嘲再進入內頁文字,出版人想要表達的實是一場最認真的夢想實現歷程,方集記述、評論與隨想於一書,其所呈現的並非硬梆梆的出版史片段,而是從出版人灼灼的目光裡,體現文人與書籍間生動的時時刻刻。

「人」「文」之間 但見聲息回響

隱地將他的出版人生喻作一夢,書中並分〈輯一 出版夢〉、〈輯二 讀書夢〉、〈輯三 追夢者〉、〈輯四 年度夢〉、〈輯五 天堂夢〉、〈輯六 繆思夢〉和〈附錄〉。從臺灣應有自己的出版史和專業研究談起,隱地先生細數出版元老、前輩在此行業的奮鬥歷程,數篇文章連成一系列「文人出版魂」的頌歌與嘆息,他不只一次提問臺灣出版史何時可期,同時他對行業的惋惜亦是相當哀深;知名出版人至晚年竟非憶話當年的胼手胝足,而幾乎都在講述行業走進死胡同的光景,「夕陽工業」的標籤簡直牢牢地坐實在書堆之上。

〈輯一 出版夢〉可說是開宗明義地探討出版業的生死,隱地先生以身處其中的過來人,在散文的脈絡裡穿針引線,寫出那些帶著個人觀察的小歷史與行業日常側記,讓讀者感受比大記事更為有血有肉的出版業。而隱地先生對於出版業蕭條的敘述,也讓人想起在形形色色的書店裡似乎有看不盡的書,但正因為看不盡,甚至還觸不到、在根本不知其存在的時間裡,書已失去與我消磨的機會,無聲地回到出版社的倉庫中。

〈輯二 讀書夢〉是一系列的書評,隱地先生在這些篇章中既評書也評人,展現的不只是書之韻味,還有作家生動的形貌,王定國、劉靜娟、劉三變、李皇誼、薛仁明、王鼎鈞和謝春德[3]等在此篇章裡都成為隱地先生注目之所在。做為已然經歷時代洗練而出的創作者,其於本書被談論的意義不僅僅是應所推介,我認為隱地先生更心嚮往之的,是他們的經典曾經銘刻於出版史上,讀其作正如同懷想當年文人出版的初衷。

〈輯三 追夢者〉談兩位文壇開拓者—師範與潘壘,各是《野風》雜誌與《寶島文藝》創辦人,做為耕耘者的前輩,他們本身才藝高超,眼光亦深遠,隱地先生藉由描寫他們的事業動態,述及早期的刊物小史;兩位作家也不約而同地出版自己的回憶錄,為當年的文藝環境留下寶貴的紀錄。〈輯五 天堂夢〉追憶兩位對隱地先生有所激勵的作家身影—王令嫻與姚宜瑛[4],從她們的寫作經歷,更加確認了寫作能夠避開充滿壓力的現實,記述曾經美善又或哀傷的生命經驗。兩個篇章突顯了隱地先生以「人」為本的勾勒主軸,令文學本於人的形貌更加立體。

〈輯四 年度夢〉回到了書本身,隱地先生尤將目光聚焦於各種文體的年度編選,也就是自作家小傳轉至編輯側記的的角度。爾雅出版社以文學立旗,其對各式文體流變、作家寫作更迭皆觀察入微,更重要者乃是將優秀作品彙選編集,以期能保持、致敬於創作不輟的作家之志。在我們偶然翻閱年度選作書籍的背後,除了作家的命題深意,尚有編輯的心思慧眼;這其中更吸引我的是隱地先生在編務過程中的矛盾情感,身為局中人,他不僅擔負編選之責,同時也要面對外部市場的轉變,以及來自同業競爭與銷量下滑的衝擊,這些都深深影響著他各種「年度」大計。若說欲投入寫作者擁有各種議題抒發的雄心壯志,編輯者不也有提倡天下佳作的青雲之志?

〈輯六 繆思夢〉僅一篇〈旋轉狂想曲〉,由數段如散文小詩的「狂想」構成,每段又有小標,彼此看來互不相屬,但集合起來倒是一篇「人文生命」的晶片薈萃,並呼應〈輯一 出版夢〉之〈出版夢〉裡對於書與出版的知識寄託。比起格式嚴謹的散文,〈旋轉狂想曲〉和〈出版夢〉的形式更訴諸直觀的體會,轉喻如詩,予讀者共同思考的篇幅。

在閱讀《出版圈圈夢》的過程裡,我確切地感受到隱地先生是紙版書的堅定支持者,他對於「書擺在螢光幕上」[5]的時代,抱持著「從來也不相信」[6]的姿態。不得不說他的堅持有其道理,愛閱者莫不自愉於眼手相溫於書的感受,為文字的意義而覺生命充實;然而今日從事出版者,都熟悉於網路與多媒介的常態運作,如何在紙版書頁與網站頁面之間開發出相輔相成、又或是各有其位的資訊主體產品,終究是下一代出版人必須面對的課題。

同時,《出版圈圈夢》或可做為「出版究竟為何?」的一本入門書,不因數位化的時代而懷舊,而是體會出版人的初衷與精神;事實上從其成書時間來看,隱地先生所訴說的行業衰落、市場頹靡之態,依然是當前時勢,依然是當前青壯年出版人同樣想要克服的困境。也許本書無法給予一個理想的出路,但還能提醒我們繼續為書記傳的理由。



[1]借用隱地先生在〈我的出版我的夢〉中的附註所言。《出版圈圈夢》,隱地,爾雅出版社,6頁。

[2]《出版圈圈夢》,隱地,爾雅出版社,197頁。

[3]作家中唯一的攝影師,〈從《作家之旅》談起〉敘述的是謝春德《作家之旅》攝影集的編書成書過程。

[4]姚宜瑛是文學出版界當年「五小」之一—大地出版社的創辦人。

[5]《出版圈圈夢》,隱地,爾雅出版社,71頁。

[6]《出版圈圈夢》,隱地,爾雅出版社,72頁。

網誌後記:

上次與隱地先生通信是在2014年,《出版圈圈夢》就是他當年寄給我的書。當時研究所剛畢業,出來求職,又考高考,雖然很想給他回信,可是生活一直沒能讓我有讀除高考以外的書的時間;後來過渡期的工作很糟糕,高考也放棄,又再經歷一個很爛的公司,直到現在出版社的工作才終於穩定。出版社的工作如何就不贅言了,總之有空看書了,剛好今年也開始發展書評,《出版圈圈夢》意外讓我覺得很誠懇,雖然有些很傳統、很「華」的調性,但我可以避開,只在行業初衷上與之對話。

我用電腦打完文章,上傳平臺,再用橫線紙親自手抄一份,連同回信寄到爾雅去,算是將2014年至今一番心念給結了。不到一個星期,隱地先生就回覆我,他給我這篇文章的評語是「頗有見解」,由於我提到這篇文是發表在網路平臺上,他還詢問我發表多少字了,未來若要出書可找爾雅。我會把評語當個真,後者就謝謝他的關心,賣書艱難,非作家名人能有多少機會?

希望我寫的文有人看,有稿費賺,有點實在的紀錄性。

有無!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金都茶餐廳試解

[轉貼]經典戴帽抓頭文-余光中-狼來了

分離很容易,但相繫何其困難— 重讀齊格蒙.包曼《液態之愛:論人際紐帶的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