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硝煙的戰爭時代,讓我們用「希特勒」結束這一回合

本文初刊傳送門http://artmagazine.com.tw/ArtCritic/article1889.html
正式出刊傳送門
http://artnews.artlib.net.tw/263/2082/%E7%84%A1%E7%A1%9D%E7%85%99%E7%9A%84%E6%88%B0%E7%88%AD%E6%99%82%E4%BB%A3.html

當初1月份寫好後,3月份才正式刊登,然後我就忘記要備份來這裡了……。

先讓希特勒穿越再說

在看過電影《王牌業務員》後,我依然對於德國人如何處理二戰相關題材感興趣,早年我已經看過許多以反省或檢討歷史為主題的劇情片,也看過探討納粹治下人性演變的作品,題材處理大多正經嚴肅,予人沉重感受,然而我近期卻遇到了小說《希特勒回來了!》(Er ist wieder da, 2012)及其改編電影《吸特樂回來了!》(Er ist wieder da, 2015),這套直面希特勒,要多真有多真的大膽話題之作,既吸睛又令人發噱,也是難得一見的奇思妙想。

小說作者帖木兒.魏穆斯(Timur Vermes, 1967-)原為記者,改行當作家後出版第一本小說《希特勒回來了!》即大賣,至2014年已銷售超過150萬冊,可說是一炮而紅。對於本書的暢銷盛況,魏穆斯曾表示「從某個方面來看,是因為你可以感受到一種吸引力,如果拋開成見,你會發現像希特勒這樣的人也是頗具魅力的。書上有些情節,你甚至會認為很有道理。」[1]實際上這段話不只是小說熱賣的原因,而根本是作品的題旨;魏穆斯透過讓希特勒穿越至現代,將其言行放置在現代語境裡,製造出類似讓歷史人物旁觀社會的姿態,並以歪打正著的言論諷刺現實,成功引起讀者的共鳴。

這樣的幻想情節,最有趣的地方莫過於希特勒的人設。讀者在讀書的過程裡,首先要先接受的是希特勒的存在;基於他在歷史上強烈的存在感和爭議性,當其出現在今日德國人民的視線中,能夠引起怎樣的反應?我們緊盯著書中希特勒與其他人物的每個互動,與此同時,他那鮮明的形象開始進入大眾的視野,從近似陌生化的突兀,到融入媒體傳播脈絡後的重新轉換,他隱然成為新的意見領袖。

懂得笑 真表示懂得一切嗎?

這是一個反客為主的過程,讀者以為會看見令人開懷的鬧劇,孰不知我們已在他重回舞臺的過程中被馴化。看著書中情節的發展,希特勒的魅力不斷增長,但是這實為魏穆斯的障眼法;魏穆斯以希特勒為批判形態,讓他在鏡頭前慷慨激昂地演說,因為他那蠱惑人心的技巧與當今媒體愚弄觀眾的手段,可說是異曲同工。

魏穆斯為本書設計了高明的鋪陳:以寫實的筆調醞釀出荒誕的世界觀。他在希特勒的甦醒、入世的過程中下了重筆,藉著他的五感重探大眾習以為常的現代世界,透過其心理活動比較歷史與時事,以大量真實的資訊加強了敘事上的說服力,體現愈加荒謬的社會價值觀。也正是在此樣態,希特勒的重歸故里成為雙重的假象:他重現於荒謬愚妄的社會,但由於他的現身更加不可思議,反而使之得以虛假的演員形象存於世中。人們被假象牽著鼻子走,還以為自己窺探到真實。

電影的改編突顯了這種無所感的虛妄擴散,簡化了希特勒穿越後的探索過程,將重點擺在他的新舞臺,也就是媒體和網路的宣傳大業。能夠做出如此的改動,首要歸結於高度說服力的表演—演員奧利佛麥蘇希(Oliver Masucci, 1968-)在裝扮和舉手投足間都捉足了「元首」的神韻。甫一出場已經證明不需再安排過多的鋪陳;當廣場上的路人甲乙丙丁拿起相機對著主角猛拍,即已表明了演員的成功演繹。

媒體化之後 「希特勒」風雲再起

相對於希特勒突出的形象,電影提升了「媒體」在故事中的份量,將小說中與主角最有利害關係的幾位電視人配角組成一個整體,以襯托和見證希特勒的「重新崛起」。這群配角為求利益不斷爭鬥,這正給了希特勒見縫插針的機會,如同他當年的政治發跡,只是今日改以媒體宣傳的模式,透過影像與五光十色的包裝花招,令政治強人「再度偉大」起來。

電影版最大的特色即在角色形象和影像力量的強調,並加入了實境節目的拍攝與YouTuber的元素,以增加這位希特勒的真實度與可信度。鏡頭前的希特勒能與一班平民侃侃而談、打成一片;他那敏銳的直覺和犀利的提問,都能挑起民眾想起最切身的憂慮,在毫無壓力的情境中,與之掏心掏肺。希特勒在放下身段、親力親為的訪談過程中,似乎退去了那僵化的邪惡外殼,創造出一股媒體清流,儼然成為云云大眾的新代言人。

小說裡並未讓希特勒的真實身分被認同,他一直被視為一名與「歷史人物希特勒」極為肖似的演員,也因此由其身分所帶來的原罪—戰爭罪行和猶太人議題,並沒有在故事中得到明確的交代,作者未讓希特勒正面與歷史對上,亦使得周遭人物顯得更加蒙昧。電影版在這點上做了改動,令發掘他成名的電視導演薩瓦茲基發現了自己原是尋回了一個真正的惡魔。

螢幕上一場騷動 原是警世寓言

這場揭發過程以「戲中戲」的方式呈現。希特勒已然出名到能出「自傳式電影」,其場景設計正與本片故事所述如出一轍,各種細節幾可以假亂真,任何演員只需假人皮面具一戴,就能成為當中角色。也正是在這段造夢的情節裡,希特勒意外被毆打的事件,成為一個幻滅的破口,讓薩瓦茲基如夢初醒,但是揭發真相已然毫無意義。

「戲中戲」裡的頂樓一景,薩瓦茲基發現自己無法殺死希特勒,因為希特勒早已重新佔據人心。這場帶有魔幻性的情節處理,讓希特勒的形象從客體的凝視位置,轉成主體的佔據意識。這位「偉大領導」的「還魂記」早已不是幽默的假想,而是極端思想的漸進滲透、各種復辟;我們所擔憂的並非邪惡的個體,而是人性的不思教訓。

我們曾在《王牌業務員》這樣的故事中慶幸活著的美好,而邪惡已消亡;但是這套「希特勒再現」的黑色喜劇卻提醒了我們很可能重蹈的覆轍,讓我們必須正視自己的劣性根源。電影裡頂樓一景的結語台詞,將讓觀眾記住這個假想的希特勒形象,是怎樣影響了我們:

「你永遠擺脫不了我的,我是你們每個人心中的一部分。」


[1]引自書籍折口的作者簡介。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金都茶餐廳試解

[轉貼]經典戴帽抓頭文-余光中-狼來了

分離很容易,但相繫何其困難— 重讀齊格蒙.包曼《液態之愛:論人際紐帶的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