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龍應台之不可回收性
http://blog.roodo.com/milifonoh/archives/1842750.html
2004 年 3 月,姚人多在〈總評陳文茜現象〉當中寫道:
長久以來,陳文茜的言論一直被人視為理性的言論,她的論述是由歷史、資料、 檔案以及數字所支持起來。收看她節目的人是上述這些東西的信奉者,這原本是件好事。不過,台灣的問題出在,我們的中產階級在知識上是極為貧血的,貧血到認為論述如果是以理性的形式呈現出來,那麼論述的內容便是理性的。也就是說,這些號稱喜歡理性論述的中產階級事實上沒有足夠的知識來判斷陳文茜所講的東西到底是不是真的。
這段話很清楚的說明了,像陳文茜、南方朔、龍應台這類人物的言論,為什麼那麼容易為人所接受。6 月 27 日龍應台發表在中國時報的文章〈今天這一課:品格〉是最近的另一個例子。
龍應台的文章向來有兩大特色。第一個特色是,不論談論什麼事情,他都有將背景抹消之後,再憑空談論的傾向;第二個特色便是以感情替代論理。〈品格〉一文也不例外。這篇文章的主題是陳水扁總統的罷免案,主旨大概可以摘要成兩點:(1)台灣人行使罷免權,這是台灣民主史上光榮的一頁。(2)元首的品格很重要,而陳水扁作為一名國家元首,他不具備元首應有的品格。
很有趣的是,龍應台口中的罷免,是沒有背景的罷免,他並沒有提到這個罷免案的來龍去脈。但是,正是這個罷免案生成的背景與原因,決定了我們論斷罷免案是台灣公民的榮耀還是恥辱。龍應台也說,陳水扁不具備作為一名元首應有的品格,但是他同樣沒有交待,使陳水扁「沒有品格」的整個背景在哪裡。抹消了足供評論事件的背景之後,龍應台再以他一貫的手法,將罷免案和元首品格的論斷全部訴諸感情。在這整篇文章當中,我都沒有看到他的論理過程。我看到的是,他在每一個需要陳述說明的事件上,都並未交待事件經過與事實,在每一個需要論述的環節上,他沒有試圖建立具體事件與他的結論之間的關聯,卻以大量的情感來包裝論述的空洞。
龍應台寫道:
每一件貪腐弊案的揭露,都使政府的權力運作增加一分透明。每一篇對金融勾結的報導,都使人民對公共政策多一份警惕。每一次政治人物的演出,都使人民更熟悉他的伎倆,看穿他的破綻,認清他的品質。不要小看了台灣人民,台灣人民在弊案中累積他對權力本質的認識,在喧囂中磨利他對政治人物的判斷,在紛紜中加深他對公共政策的理解,在混淆中培養他對真偽價值的辨識。
如果我們跟龍應台站在一起,暫時不去看具體現實存在的台灣現況,單純只看這一段話,那麼任何人都很難說龍應台說的有什麼不是--確實,公民正是在許多正負面的事件中,一步一步累積自己對政治事務的經驗。但是,回到之前提到過的,每一個事件都有背景,背景是我們理解、掌握一個事件,並據以對事件做出評價與論斷的基礎。當龍應台提到「貪腐弊案」和「金融勾結」時,他跳過了從事件背景中抽絲剝繭、分析、論述這些事件到底是不是「貪腐弊案」和「金融勾結」的過程,卻藉由公民學習觀看政治事務的一般性說明,透過使人不由得不認同這種空泛的一般性聲明,而創造了一個印象,那就是這些事件真的都是「貪腐弊案」和「金融勾結」。龍應台沒有提到的是,所謂的「貪腐弊案」和「金融勾結」有多少是媒體的編劇和政治操作,有多少已進入司法程序尚未有結果,又有多少早就已經被證實為造謠抹黑。
很可笑的是,當龍應台提出「台灣的政治很腐敗」的宣稱時,他竟然不去看待支持他作此聲明的事實在哪裡,卻以「公民透過腐敗的曝露提升自己對政治的理解力」這一點,當作這些事實存在的基礎。這種行文方法,就好像我們站在修車廠裡,技工說「你的車子發不動」,但他不去試著發動車子,讓我們看到車子真的發不動,卻說「車子發不動時,我就建議你們應該換引擎了」。
同樣的,在宣稱「元首的品格很重要」時,龍應台沒有說明支持他作此宣稱的原因和基礎,他說的是:
我們賦予元首的任務,是讓他以超出我們的道德力量去做教育孩子的人格典範。是讓他以高於我們的眼光,為我們找到方向,指出夢想之所在。是讓他以遠比我們開闊的胸襟去把那撕裂的,縫合;使那怨恨的,回頭;將那敵對的,和解;把那劍拔弩張的,春風化雨。
換言之,他是以他自己的結論,來當做支持這個結論的理由。用更簡單的方式來說,這是一個蛇吃自己尾巴的荒謬「論述」。
跳過對於元首品格重要性的論述之後,龍應台又更進一步指稱陳水扁總統不具備作為元首應有的品格。但是,這次他再度沒有說明、分析這一點,他說的是:
當他在空中做外交「迷航」的時候,當他讓霸氣的美國政府直接或間接羞辱他的時候,台灣人沒有自豪感可言,只有沉默的屈辱。當他用充滿暴力暗示和誘引衝突的語言對人民說,「我願意犧牲,扣扳機吧」的時候,台灣的社會是被精心設計地撕開割裂,而不是和解和凝聚。當他對一件又一件的弊案無法澄清,前後矛盾,而同時又拒絕反省的時候,他不是一個道德典範,他是一個典範的顛覆與嘲弄。
龍應台說出口的是結論,是評價,而他沒有說出口的,是支持這些評價可被接受的論述過程。
正是因為龍應台寫文章總是用這些花俏的言辭包裝他論理的貧乏,我於是不由得不懷疑,龍應台並不是藉由思考問題的本身而獲致結論,相反的,他是已經有了結論,才開始為這個結論尋找包裝。他沒有能力為文論述目前的政府是否貪污腐敗,所以他說罷免一個貪污腐敗政府領導者的公民是光榮的。他沒有能力分析身為一國元首到底是能力重要還是品格重要,所以他說我們希望元首的道德力量比我們更強,才好做下一代的典範。他沒有能力說明陳水扁總統到底沒有品格在哪裡,所以他乾脆直接說,陳水扁「不是一個道德典範,他是一個典範的顛覆與嘲弄。」
為自己心裡的結論尋找看似理性的包裝,但其實從頭到尾都將結論當成理由,將論理訴諸濫情,這就是龍應台。
為什麼有這麼多人會去認同龍應台的言論?我想,姚人多說的很清楚:「我們的中產階級在知識上是極為貧血的,貧血到認為論述如果是以理性的形式呈現出來,那麼論述的內容便是理性的。」
我很早以前就當龍應台當成不可回收垃圾來看待。今天我逼不得已又看龍應台的文章,而且還浪費我的時間來分析他。很可惜的是,我說了半天,還不如漢堡在 MSN 上所做的簡短評論:「龍應台的理性不過比瓊瑤多一點,而他的名聲也是建立在他的瓊瑤上。」
2004 年 3 月,姚人多在〈總評陳文茜現象〉當中寫道:
長久以來,陳文茜的言論一直被人視為理性的言論,她的論述是由歷史、資料、 檔案以及數字所支持起來。收看她節目的人是上述這些東西的信奉者,這原本是件好事。不過,台灣的問題出在,我們的中產階級在知識上是極為貧血的,貧血到認為論述如果是以理性的形式呈現出來,那麼論述的內容便是理性的。也就是說,這些號稱喜歡理性論述的中產階級事實上沒有足夠的知識來判斷陳文茜所講的東西到底是不是真的。
這段話很清楚的說明了,像陳文茜、南方朔、龍應台這類人物的言論,為什麼那麼容易為人所接受。6 月 27 日龍應台發表在中國時報的文章〈今天這一課:品格〉是最近的另一個例子。
龍應台的文章向來有兩大特色。第一個特色是,不論談論什麼事情,他都有將背景抹消之後,再憑空談論的傾向;第二個特色便是以感情替代論理。〈品格〉一文也不例外。這篇文章的主題是陳水扁總統的罷免案,主旨大概可以摘要成兩點:(1)台灣人行使罷免權,這是台灣民主史上光榮的一頁。(2)元首的品格很重要,而陳水扁作為一名國家元首,他不具備元首應有的品格。
很有趣的是,龍應台口中的罷免,是沒有背景的罷免,他並沒有提到這個罷免案的來龍去脈。但是,正是這個罷免案生成的背景與原因,決定了我們論斷罷免案是台灣公民的榮耀還是恥辱。龍應台也說,陳水扁不具備作為一名元首應有的品格,但是他同樣沒有交待,使陳水扁「沒有品格」的整個背景在哪裡。抹消了足供評論事件的背景之後,龍應台再以他一貫的手法,將罷免案和元首品格的論斷全部訴諸感情。在這整篇文章當中,我都沒有看到他的論理過程。我看到的是,他在每一個需要陳述說明的事件上,都並未交待事件經過與事實,在每一個需要論述的環節上,他沒有試圖建立具體事件與他的結論之間的關聯,卻以大量的情感來包裝論述的空洞。
龍應台寫道:
每一件貪腐弊案的揭露,都使政府的權力運作增加一分透明。每一篇對金融勾結的報導,都使人民對公共政策多一份警惕。每一次政治人物的演出,都使人民更熟悉他的伎倆,看穿他的破綻,認清他的品質。不要小看了台灣人民,台灣人民在弊案中累積他對權力本質的認識,在喧囂中磨利他對政治人物的判斷,在紛紜中加深他對公共政策的理解,在混淆中培養他對真偽價值的辨識。
如果我們跟龍應台站在一起,暫時不去看具體現實存在的台灣現況,單純只看這一段話,那麼任何人都很難說龍應台說的有什麼不是--確實,公民正是在許多正負面的事件中,一步一步累積自己對政治事務的經驗。但是,回到之前提到過的,每一個事件都有背景,背景是我們理解、掌握一個事件,並據以對事件做出評價與論斷的基礎。當龍應台提到「貪腐弊案」和「金融勾結」時,他跳過了從事件背景中抽絲剝繭、分析、論述這些事件到底是不是「貪腐弊案」和「金融勾結」的過程,卻藉由公民學習觀看政治事務的一般性說明,透過使人不由得不認同這種空泛的一般性聲明,而創造了一個印象,那就是這些事件真的都是「貪腐弊案」和「金融勾結」。龍應台沒有提到的是,所謂的「貪腐弊案」和「金融勾結」有多少是媒體的編劇和政治操作,有多少已進入司法程序尚未有結果,又有多少早就已經被證實為造謠抹黑。
很可笑的是,當龍應台提出「台灣的政治很腐敗」的宣稱時,他竟然不去看待支持他作此聲明的事實在哪裡,卻以「公民透過腐敗的曝露提升自己對政治的理解力」這一點,當作這些事實存在的基礎。這種行文方法,就好像我們站在修車廠裡,技工說「你的車子發不動」,但他不去試著發動車子,讓我們看到車子真的發不動,卻說「車子發不動時,我就建議你們應該換引擎了」。
同樣的,在宣稱「元首的品格很重要」時,龍應台沒有說明支持他作此宣稱的原因和基礎,他說的是:
我們賦予元首的任務,是讓他以超出我們的道德力量去做教育孩子的人格典範。是讓他以高於我們的眼光,為我們找到方向,指出夢想之所在。是讓他以遠比我們開闊的胸襟去把那撕裂的,縫合;使那怨恨的,回頭;將那敵對的,和解;把那劍拔弩張的,春風化雨。
換言之,他是以他自己的結論,來當做支持這個結論的理由。用更簡單的方式來說,這是一個蛇吃自己尾巴的荒謬「論述」。
跳過對於元首品格重要性的論述之後,龍應台又更進一步指稱陳水扁總統不具備作為元首應有的品格。但是,這次他再度沒有說明、分析這一點,他說的是:
當他在空中做外交「迷航」的時候,當他讓霸氣的美國政府直接或間接羞辱他的時候,台灣人沒有自豪感可言,只有沉默的屈辱。當他用充滿暴力暗示和誘引衝突的語言對人民說,「我願意犧牲,扣扳機吧」的時候,台灣的社會是被精心設計地撕開割裂,而不是和解和凝聚。當他對一件又一件的弊案無法澄清,前後矛盾,而同時又拒絕反省的時候,他不是一個道德典範,他是一個典範的顛覆與嘲弄。
龍應台說出口的是結論,是評價,而他沒有說出口的,是支持這些評價可被接受的論述過程。
正是因為龍應台寫文章總是用這些花俏的言辭包裝他論理的貧乏,我於是不由得不懷疑,龍應台並不是藉由思考問題的本身而獲致結論,相反的,他是已經有了結論,才開始為這個結論尋找包裝。他沒有能力為文論述目前的政府是否貪污腐敗,所以他說罷免一個貪污腐敗政府領導者的公民是光榮的。他沒有能力分析身為一國元首到底是能力重要還是品格重要,所以他說我們希望元首的道德力量比我們更強,才好做下一代的典範。他沒有能力說明陳水扁總統到底沒有品格在哪裡,所以他乾脆直接說,陳水扁「不是一個道德典範,他是一個典範的顛覆與嘲弄。」
為自己心裡的結論尋找看似理性的包裝,但其實從頭到尾都將結論當成理由,將論理訴諸濫情,這就是龍應台。
為什麼有這麼多人會去認同龍應台的言論?我想,姚人多說的很清楚:「我們的中產階級在知識上是極為貧血的,貧血到認為論述如果是以理性的形式呈現出來,那麼論述的內容便是理性的。」
我很早以前就當龍應台當成不可回收垃圾來看待。今天我逼不得已又看龍應台的文章,而且還浪費我的時間來分析他。很可惜的是,我說了半天,還不如漢堡在 MSN 上所做的簡短評論:「龍應台的理性不過比瓊瑤多一點,而他的名聲也是建立在他的瓊瑤上。」
Attractive component of content. I just stumbled upon your site and in accession capital to assert that I acquire in fact enjoyed account your blog
回覆刪除posts. Anyway I will be subscribing on your augment and even I fulfillment you get
admission to constantly rapidly.
Review my weblog calories burned calcul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