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莫利萬計畫—重現新高棉建築

本文刊載於http://artmagazine.com.tw/ArtCritic/article1662.html
正式出刊於http://artnews.artlib.net.tw/238/1889/%E6%97%BA%E8%8E%AB%E5%88%A9%E8%90%AC%E8%A8%88%E7%95%AB%E2%80%94%E9%87%8D%E7%8F%BE%E6%96%B0%E9%AB%98%E6%A3%89%E5%BB%BA%E7%AF%89.html

重拾「遺失的建築」

兩年前我從觀看紀錄片《遺失的映象》(2014)認識柬埔寨1970年代末的歷史,猶記得其殘酷沉重、「盜賊治國」的苦難形象。然而就在2016台北雙年展的會場裡,我遇見了柬埔寨另一番歷史面貌—這次不再是純然的悲劇過往,而是在內戰之前,曾經生機勃勃的1960年代,也是柬埔寨脫離法國殖民後的復興時期。
正如臺灣十大建設一般,當時的柬埔寨也正迎向國家大興建設的時期。當時尚是王子的西哈努克主導建築與藝術的復興計畫,意圖使國家形象脫殖,並從以農業為主的型態走向現代化。「新高棉建築」這場影響層面極廣而深遠的建築運動,即在此時扮演了關鍵角色。投入這場規模浩大的建築師與工程師甚多,柬埔寨本地與國外皆有,而其中最為出色、同時也是這場運動的創始者—旺莫利萬(Vann Molyvann, 1920-),自法國學成歸國後,受政府委託推動各項大型專案,成為國家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靈魂人物。
旺莫利萬設計的大型公共建築,大多都成為金邊的地標,包括獨立紀念碑、國家戲劇院和國家複合式運動場。他所主導的建築計畫,皆是攸關國家發展;其建築作品也成為學術史上重要的研究對象。然而這些出色的建築命運多舛,內戰、美國轟炸和紅色高棉等事件摧殘了這些傑作,甚至光是歲月漫漫就足以使得建築不再為大眾記起,任由其荒蕪破敗、雜草叢生,又或年久失修、榮景遠去。

再現「失落的地標」

蘇拉瑪烈國王國家戲劇院就是一個令人嘆息的例子。蘇拉瑪烈國王國家戲劇院屬於「巴薩河濱計畫」,竣工於1968年,其特色是尖銳的屋頂及類似金字塔的造型。1994時一場嚴重的火災破壞了表演廳及屋頂,雖然之後仍舊有繼續使用,但劇院仍在2008年遭到拆除。火災當時,正在巴薩河對岸的博物館工作的建築師—塞瑞培格納.潘(Pen SereyPagna)目睹了現場,他在口述歷史的影片中提到,他聽到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議論,旺莫利萬在第一時間就趕到了劇院,但無力回天,只能難過地看著火勢將建築燒毀。那是賽瑞培格納.潘第一次聽到旺莫利萬的名字,這個事件也在他心裡生了根。在經過調查與研究後,2009年「旺莫利萬計畫」啟動,集結柬埔寨當地和國際間的建築師和學生,共同致力於柬埔寨現代建築的學術研究。 
台北雙年展展示的是一部分的成果,以四個具有代表性的建築:蘇拉瑪烈國王國家戲劇院、奧林匹克國家體育館、白色大樓和灰色大樓為主述,另以「巴薩河濱計畫」為輔助說明。這些代表性建築以照片和木作模型展示,照片揭示了柬埔寨過去曾經安然繁榮的風貌,木作模型則是擬出了建築的規模與配置,頗有精巧之感。
奧林匹克國家體育館是四座建築當中,於現狀最為完整而功能完善者。原本這座國家體育館是為舉辦1963年東南亞運動會而趕工興建,但運動會最終並未辦成,體育館也是直到1964年才竣工。然而這座符合吳哥式水文地理的複合式運動場設計得到了國際間的高度認可,直到現在仍為柬埔寨民眾經常休憩走動的所在。 
灰色大樓原先是為供運動員住宿之用,目前已經轉型成金邊中心辦公大樓,原建築只有少部分被保留下來,必須從照片和模型才能了解其構造巧思。灰色大樓在設計上結合傳統高棉生活型態,陽台與樓梯間分開了公私領域,空氣流通的同時亦可採集自然光。樓層錯落,上下層的鄰居得以有更多互動,樓梯間既是「內部街道」,則使大樓猶如一種內部社區。 
白色大樓在此次「旺莫利萬與新高棉建築」展示中幾乎佔了一半的空間,這座大型的民宅在此被視為一種有機的觀察體,過去曾是高級公務員或藝術家的住宅,但時代令之演變成斑駁的平民住宅。然而白色大樓是四座建築中唯一未有模型展示的,這個建築資料之所以能夠佔據此項展品的半壁江山,是因為它連結了「巴薩系譜計畫」,以圖示建築周邊的地理演變,又拍攝白色大樓住民的口述歷史影片,甚至尚有針對白色大樓「附有建築」的研究。為了突顯白色大樓有機的內部社區形式,以及巴薩地區的現狀,此計畫亦拍攝一部影片,以一少年在白色大樓的起居生活、日常社交和閒時晃蕩為題,展現了居於金邊的年輕人的形象,和空間的關係,還有金邊這座城市的一種新興發展氣象。少年生活的內/外對比,白色大樓與新興建案的對比,今昔之感更加強烈,亦令人惋惜建築的「身世」命運。
「旺莫利萬計畫」至今仍在進行中,雙年展所現不過其中一部分,看著也是佔據展場一隅。然而細察展品,在影像和模型間徘徊,於文字和照片中讀取過去的訊息,這一隅一待就是兩個小時過去而未有自覺,足見其細節龐雜,內涵豐富,以致吸引參觀者如我流連不去。柬埔寨向來予人的沉重歷史印象,或許將可從旺莫利萬的建築中尋得曙光的縫隙,也冀望現代化的軌跡能夠鋪設未來國家建設的坦途,而非隨時間而湮沒。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轉貼]經典戴帽抓頭文-余光中-狼來了

金都茶餐廳試解

如今,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