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很有事》:鑿開既定視野的「藝文空間」
本文初刊傳送門http://artmagazine.com.tw/ArtCritic/article1976.html 正式出刊傳送門 上封面!http://artnews.artlib.net.tw/emagazine/180701Vol270/#/0 轉寄用http://artnews.artlib.net.tw/270/2126/%E3%80%8A%E8%97%9D%E8%A1%93%E5%BE%88%E6%9C%89%E4%BA%8B%E3%80%8B%E9%91%BF%E9%96%8B%E6%97%A2%E5%AE%9A%E8%A6%96%E9%87%8E%E7%9A%84%E3%80%8C%E8%97%9D%E6%96%87%E7%A9%BA%E9%96%93%E3%80%8D.html 以工作找靈感名義(?)看完全季,事實上有所涉獵或耳聞的資訊大概有七成以上,從當中也發現很多對於當代藝術的認識就是從寫評過程中累積的,藉著看作品、閱讀去下工夫理解的。(即使花時間去學習都還只是皮毛而已,節目中有的主題我甚至是第一次知道) 因此若只從第一集就斷定節目很大眾,很草率。這個節目的確突破 菁英化,但離大眾還是有距離的。我想本節目有面對大眾的雄心壯志,奈何這些精采內容在現行教育上並不普遍,因此我仍將節目定位為給特定觀眾,主要是有藝術背景的人。 事實上有藝術背景不一定就什麼藝術都了解,因此這種拓寬視野的內容就很符合需求。那當然本節目要給學生做藝術教育還是可以的,只是會非常依賴老師本身的資訊量和教學技巧。希望有一天這些藝術內容大家是信手拈來啦!那就沒有特定觀眾的問題啦! 不一樣的藝文節目 從電視到網路,我看過或長或短的藝文節目,都曾試圖以詳實資料、深度訪談等形式去突顯藝術家及其作品,冀能在有限的時間裡,抓住觀眾的興趣。然而從有限的觀看經驗裡,我發現要長期維持對節目的專注與追看並不容易;究其可能的原因,一方面是不同藝術領域的受眾區別,另一方面是節目形式的單一,觀眾在陌生繁雜的資訊裡若無法找到意趣,進一步探索藝術的意願也難以提升。 《藝術很有事》播出後,從其製作的形式上,我發現公視對此節目的時間安排是縝密而有特色的,而這也有別於過往藝文節目傾向線性或單一形式的呈現。《藝術很有事》每集約二十多分鐘,各集以一個特定主題為核心,再劃分成一至三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