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止境的旅程》─面對「學問」的應變訓練

本文初載http://artmagazine.com.tw/ArtCritic/article1359.html
正式出刊
http://artnews.artlib.net.tw/212/1671/%E3%80%8A%E7%84%A1%E6%AD%A2%E5%A2%83%E7%9A%84%E6%97%85%E7%A8%8B%E3%80%8B%20%E9%9D%A2%E5%B0%8D%E3%80%8C%E5%AD%B8%E5%95%8F%E3%80%8D%E7%9A%84%E6%87%89%E8%AE%8A%E8%A8%93%E7%B7%B4.html

劇場裡的「教學觀摩」

今年的教師節,臺灣網路插畫家馬克在臉書上發表了這麼一張圖片:
筆者當時正從事短期的教學工作,對於這張圖片所傳達的訊息,感到心有戚戚焉。背包客劇團團長周力德亦有親身體會,將自己的經驗改編成戲劇《無止境的旅程》,於本月在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果酒禮堂演出,呈現了一堂師生之間你來我往、針鋒相對的精采辯論課。

果酒禮堂過去做為酒廠禮堂,很能看出歲月的痕跡,從二樓的走廊到室內,都意外地就像是學校教室的配置一樣。表演場景設置在禮堂的中央,其凌亂待整理的箱子、排列不甚整齊的長桌和置於一旁的白板,都非常自然且與果酒禮堂的氣氛相襯。男大生(張迪凱飾)從一開始走進「教室」,即展現了一種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圖像:帶著任務式的、沒有睡醒的模樣和摸東摸西的舉動,在教室擺弄完一圈之後,他滑滑手機,接著打起了瞌睡。

這一段演出長達十分鐘,沒有台詞。大學生的生活多采多姿,這裡只是一種面向,並不代表全部。筆者所關注的,在於寫實意義的自然呈現。男大生在空無一人的教室裡並非學習,他展示出學業生活的常態,在面對尚待整理的空間,他沉默地行動和停頓。這十分鐘的表演相當具有說服力,首先醞釀了「問題即將發生」前的沉悶滯氣。

師生博弈

應蔚民飾演的老師,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演員突破戲路的形象。應蔚民看起來相當斯文、走路有序,完全別於過往他在大銀幕上予人的印象。梁皓嵐飾演的女大生,則呈現另一種大學生的姿態:年輕朝氣、有話就說和毫無顧忌。兩者做為戲劇中最重要的對手關係,在出場時就立定鮮明的個性,令人十分期待事態的步步發展。

這齣戲劇的第一個議題,在於「上課能否使用手機」的爭辯。應蔚民和梁皓嵐這對師生先從The Beatles的Abbey Road專輯封面討論起,談到當代藝術家諧擬了這個封面,變成「Digital Road」,讓正在過馬路的樂團成員們,從大步前進變成低頭玩手機,同時讓帶頭的約翰藍儂向後看,世界知名的唱片封面就此變成一張具有社會批判意義的圖像。[1]

有趣的是,「批判」一詞對於師生而言具有不同意義。老師認為「回頭看」已經帶出問題意識,然而女大生認為那只是觀看,比較像是一種社會現象而已;此時老師意識到女大生其實是有備而來,當下山雨欲來的劍拔弩張,讓人感受到進入正題的緊張,當「為什麼你規定上課不能使用手機?」的問句被拋出來,辯論開始,第二個議題也隨之浮現。

誰立下規定?立下規定的意義是什麼?就德國知名政治經濟學者馬克斯·韋伯(Max Weber, 1864─1920)的觀點來看,學校是有科層制度的正式組織,教師的權威,來自傳統、法理與個人。老師面對質問的學生,手拿「禁用手機」的牌子,又或翻看著點名表,更是加深了權力意象。但是當他開放了讓學生「學問就是學習發問」的空間,從衝突到討論,從漫談旅行到表達己見,「改變」的意圖轉動起來,「規定」的權威也似乎有動搖的可能。

敘事與議題的交融發揮

女大生一段關於旅行的見聞,傳達出天真的嚮往,在東海岸的「一直走下去」相當表面地呼應了劇名「無止境的旅程」。她的旅行經驗在此已不能滿足劇本的內在意義,同時也顯示其在當今各種文本的氾濫與不飽滿;這種「追尋自我」的行為,已經牴觸了規定和責任,也限縮了經驗範圍。於是當老師提出「來上課也是一段旅程」的時候,「旅行經驗」終於扣緊題旨,並在課堂討論上具有真正值得深入的意義。

嚴肅議題的討論令人投入,但是嚴肅的討論容易使旁觀者失去耐性。《無止境的旅程》能夠引人入勝,吸引觀眾期待懸念的原因,在於語言的簡練和演員內化台詞相當到位。周力德在部落格寫道:「為了拉長篇幅,有些拙劣的劇本只好將語言灌水,寫出一堆可以丟進垃圾桶的廢話,其實,任何一個寫得精簡的好劇本,是能夠在表面簡練的台詞中創造出更深的意義。[2]這樣一個重視語言的劇本,台詞的內化亦有其必要。藉由注意換氣和斷句等技術問題,周力德讓演員不斷消化檢視,調整出最符合「真人實境」的情境。師生的互動中,我們看到了試探、停頓與意在言外,創作者製造的語言間隙或刻意空白,即是引領觀眾不斷猜測與填補的時機。透過自我或常理的推斷,我們不知不覺地追著角色的邏輯深入下去,而不會被多餘而瑣碎的台詞磨去了專注。當然更為抓住目光的部份,在於時事議題的結合,將學生主張「公民關心社會」卻無法自控,無限上綱使用手機以致影響學習,做出了強而有力且邏輯精到的陳述。
   
學生對於規定的挑戰,以及最後老師提出的解決辦法,周力德表示這是戲劇的另一個主題:改變。規定可能會隨著時間而變得不合時宜,「手機」這個隱形主角也在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中,從新奇的玩意兒演變成工作或學習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這同時顯現出另一種教師權威觀點,來自於教育社會學家華勒(Willard Waller, 1899─1945),他認為教師擁有立規的無限權力,但執行的效力,甚或對學生的轉變是有其限制的。師生之間的論戰,是一種互相學習,也是在衝突中尋找平衡點的方式。但是我們也不會忘記,老師的地位從來是居於優勢的。藉由辯論與開放態度,我們看到學習型態得以持續,這其實是教育當中必然的相對,不然教學是無法繼續實施的。

《無止境的旅程》從創作者自身的經驗出發,發掘教育議題的「學無止境」,將教學相長的互動過程,以簡潔的語言寫作,同時編排演員以自然的演技發揮出一場觀點清晰、敘事流暢的演出。不再需要煽情浮誇的激烈衝突,周力德精煉生活現實的對話和場景,精準地呈現教學現場和現象,並能掌握藝術化的節奏,讓觀眾看到「戲劇+課程」的傑出融合。

圖來自「我是馬克」臉書
www.facebook.com/markkaoyao


[1]「Digital Road」是周力德2年前參觀「2013台灣設計展暨台北設計城市展」時偶然看到的一張圖像作品,並從中得到劇本此段的靈感。
[2]劇本部落格
http://litechou.blogspot.tw/search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金都茶餐廳試解

[轉貼]經典戴帽抓頭文-余光中-狼來了

分離很容易,但相繫何其困難— 重讀齊格蒙.包曼《液態之愛:論人際紐帶的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