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

本文初載http://artmagazine.com.tw/ArtCritic/article1266.html
正式出刊
http://artnews.artlib.net.tw/209/1643/%E5%A6%82%E4%BB%8A%EF%BC%8C%E5%83%8F%E6%88%91%E9%80%99%E6%A8%A3%E7%9A%84%E4%B8%80%E5%80%8B%E5%A5%B3%E5%AD%90%E2%80%A6%E2%80%A6.html

浪人劇場的文學改編

香港的戲劇表演團體「浪人劇場」,在今年的藝穗節來到臺灣演出《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改編自香港著名作家西西的同名小說,浪人劇場將這樣一篇經典文本細緻地劇場化,讓老讀者或新觀眾在劇場裡感受從西西文字迸發出來的情感能量。藉由改編,我們能夠觀察原文本(小說)和改編本(劇場)之間更多時下意義的轉化與呈現。

浪人劇場成立於2006年,據藝術總監譚孔文表示,大概要到近兩年的時間,劇團得到藝術發展局的資助,他們得以到海外演出並拓展知名度。題材選擇上,譚孔文希望不要做太遷就大眾的主題,加上對文學的熱愛與鑽研,他們決定以專注改編香港的文學作品為主。除了在臺灣演出的《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他們近期亦將在香港本地上演《裸「言泳」無邪》,改編自另一位香港重要作家陳冠中的「香港三部曲」,顯示了他們推動深層香港文化的積極能動力。

〈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是西西1982年的短篇小說,1983年獲得聯合報第八屆小說獎之聯副短篇小說推薦獎,就此奠定她在港臺兩地的名家地位。故事是一名大體化妝師的獨白,她敘述自己面對職業所帶來的心理壓力,以及無法向交往對象坦承的痛苦掙扎,最後只能等待可能的悲傷結局。在文學上,由於其敘事方式的特殊性,亦即「不僅僅是第一人稱」,也並非篤定的一段自我敘述,而是出現意義反覆、神秘,以及形象層次的流動感,給予讀者非常深刻難忘的閱讀印象。

具象化與戲劇化

小說揭示了命運的必然性、愛情的無奈和死亡的意義之間的複雜思考。雖然我們從中看到了女子的堅強勇敢,但是我們不可避免地要去感嘆她即將面臨失去愛情的結果。在筆者讀過小說之後,曾經預期將會在劇場看到演員呈現主角因為宿命而漸生的淡定性格;然而,浪人劇場讓主角「在沉默中爆發」,兩名演員以冷與熱的對照,雙重映對出人物的飽滿度。

舞台上的道具相當精簡,兩個白色空心立方體可讓演員憑仗互動,其中還能放置小道具,另外預備一只皮箱,以及一個人體模特衣架,不需要太多繁雜的布景,這幾樣道具已經能夠構築出女子的內心世界。主視覺使用白色,第一是反映了主角的形象「我的雙手和我的臉都比一般人要顯得蒼白」「我常常穿素白的衣服」,第二是在大部分時間裡指涉了死亡的意象,如何影響她的職業與愛情,第三則是某些時候女子的美好嚮往,像是對於交往對象「夏」的印象「他把陽光帶進來了,因為他的白色的襯衫反映了那種光亮。」,還有她常常被誤解是「我的工作是一種為了美化一般女子的容貌的工作,譬如,在婚禮的節日上,為將出嫁的新娘端麗她們的顏面……星期天或假日,總有那麼多的新娘。」演員手持白紗,蒙住臉,既像是呈現新嫁娘的純潔,但同時又為自身處境下了註解。白色主視覺造就了劇場裡的多意義結構。

兩名演員當中,毛曄穎擔綱了女子的外在主體,表現外顯的憂喜起伏,張嘉穎則是女子內心的辯證與衝突的某種具象化,她不斷對女子反覆詰問,兩人之間的互動和衝突,製造出了比原文本更強烈的戲劇性。至於原文本中更多的人物和對話,浪人劇場採取了「聲演」,也就是預先錄好其他演員/角色的台詞,一方面符合情節,另一方面則透過聲音在劇場中的迴響效果,讓女子感到心理壓迫。透過視聽覺的設計,觀眾更能了解女子難表於外的情感思想。

語言與結局

關於表演當中的語言使用,毛曄穎大部分的時間是使用粵語張嘉穎則是國語(普通話)為主,就導演王敏豪的解釋,一是為了做區隔,二是因為到香港以外的地方演出,希望「國際化」。筆者認為,這樣的考量實有其利弊,好處在於能夠帶給當地觀眾親切的貼近感,但相對地在表演上就顯得不夠一致,這取決於演員對語言的熟練度、口音和用字習慣。即使是相通的文化,語言系統的歧異將使得理解出現落差,這不只是表現在香港劇團於臺灣的演出,過往曾有臺灣本地劇團以少量粵語演出,都不太能弭平表演上的差異。筆者是極希望看到演員以自己母語演出的,除了流利度外,以母語演出更能深入地表現香港故事與人物的原汁原味。

浪人劇場在戲劇的最後給了主角一個稍稍有別於小說的安排。小說的最後,女子的交往對象「夏」送給女子一束花,而這在女子的眼裡是憂傷的暗示,因為花朵在她所屬的行業中,其實就是訣別的意思。當台上演員說完最後一句台詞,我們卻發現,女子已經不再沮喪,而是神情堅毅地離開舞台,表示了她自我將從困境中脫離出來,不願屈從原本所謂「對於命運,我是沒有辦法反擊的。」,而是「因為愛,所以並不害怕。」如此不但重新突顯女子的努力,亦使得即將到來的愛情考驗透出曙光,給予觀眾一種「可能改變」的期待。

註:引文(畫線)部分皆來自小說文字(可參考洪範書店《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劇中台詞也盡量使用小說原文。筆者在此處是對照文字與劇場意象,而非劇場的實際使用順序。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金都茶餐廳試解

[轉貼]經典戴帽抓頭文-余光中-狼來了

分離很容易,但相繫何其困難— 重讀齊格蒙.包曼《液態之愛:論人際紐帶的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