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上傳http://artmagazine.com.tw/ArtCritic/article1129.html 「地表上最強老爸」並不是美國人的專利,在挪威電影《該死的順序》(Kraftidioten/In Order of Disappearance, 2014) 裡,這位為子復仇的鏟雪司機尼爾斯迪克曼(Nils Dickman),其快狠準地尋出殺子仇人的暴力方式與節奏,比起《即刻救援》(Taken)系列的男主角,更為直率、原始和無畏。在蒼茫的天地間,審問、刑求與殺害黑道份子們的劇情應是十分沉重,但在導演漢斯彼得穆蘭(Hans Petter Moland, 1955-)的克制與對於「順序」的原則設定,使得整部電影走向荒謬的執拗,成為一部極具特色的黑色喜劇。 反派形象再進化 除去一些劇情邏輯問題,這部電影對於人物的刻畫,尤其是黑道份子的狠戾習氣與神經質,已然強固而深化了反派的樣板形象。我們從過去香港黑道電影裡的鮮活古惑仔,英語世界的昆丁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 1963-)電影裡的銀行搶匪、殺手、納粹黨人和白人奴隸主,柯恩兄弟(COEN Brothers)電影裡的殺手,以及馬丁麥克多納(Martin McDonagh,1970-)的殺手們等等,都可以發現這些反派角色共同的形象魅力,絕對不是出於他們的「專業技術」,其不言而喻的危險本質,反而是透過角色的日常應對,尤其是從對話當中的反應、情緒和價值觀等等去構架他們的處事原則,給予觀眾一種基本認定後,再從種種衝突中看到這些角色打破/遵循自訂的規矩,並造成極大的破壞力;這其中又以「不能被更動的原則」最是繃緊的壓力積累,透過反派們極為認真的遵守與執行,從而產生出反差的幽默,於是暴力成為娛樂,帶動了最大的戲劇性。《該死的順序》裡的黑幫份子亦在「規矩」的框限中將這種形象發揮至極致,而導演在角色愈加失控的舉動中,賦予其更加強烈的自私與無賴性格;他在敘述拍片動機時曾表示:「除了復仇以外,我也希望看到正義被伸張,讓那些霸凌者被相同的方式對待時,可以了解自己做了多麼邪惡的事。」 於是那些人愈可恨,其主角復仇的爽度也愈高。透過與反派的「規矩」的拉扯張力,層層向上逼近犯罪核心,就是導演以這種反派性格操作出來的懸念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