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尋龍訣》小探中國奇幻類型電影

本文初載http://artmagazine.com.tw/ArtCritic/article1408.html
正式出刊
http://artnews.artlib.net.tw/215/1712/%E5%BE%9E%E3%80%8A%E5%B0%8B%E9%BE%8D%E8%A8%A3%E3%80%8B%E5%B0%8F%E6%8E%A2%E4%B8%AD%E5%9C%8B%E5%A5%87%E5%B9%BB%E9%A1%9E%E5%9E%8B%E9%9B%BB%E5%BD%B1.html

破億票房的類型電影

基於對卡司組合的新鮮感和暢銷小說的改編期望,筆者觀看了這部在中國已經破10億人民幣票房的電影,感受到奇想科幻題材或是所謂的「特效熱」電影,漸漸在市場上成熟,成為特定檔期的首選,也有機會擺脫「惡搞」的困境,形成新的觀影熱潮。而這樣的一種發展,實來自愈來愈多的IP(Intellectual Property)[1]改編,內容豐富且想像聯翩的文本素材,為中國奇幻類型電影提供了穩定而較為完整的故事原型,進而建立多樣的風格。

《尋龍訣》的IP是來自作家天下霸唱的《鬼吹燈》系列小說第二部,也就是後四卷的《黃皮子墳》、《南海歸墟》、《怒晴湘西》和《巫峽棺山》等作品,主要角色胡八一、Shirley Yang和王凱旋則由陳坤、舒淇和黃渤飾演。這部電影將時間線切割得頗為清楚,在刻劃主角群的心態轉變上也算是合理,抓住了一種冒險英雄的敘事模式,拍出可看性高的娛樂片。

電影開頭即是充滿氣勢的「摸金校尉」出場:三個主角已經在「倒斗」(盜墓),身處險壁之上,做足一切必要工夫,動手開棺乾淨俐落,定睛一看棺中人,驚為舊識,才遁回閉眼,原是一場夢境。此幕驚險刺激,同時交代主角群之間的關係與位置,也預告了他們的未來動向。

模式套路漸漸成形

異鄉頹廢,主角們回憶過往,直至新的任務出現,過去即將找上門來;重回故地,當年的謎題透過硬底子的經驗值一一破解,找到謎底,與反派勢力一番爭奪後,戰勝心魔,最終毀棄古墓而重生。這樣的冒險模式,在大約110分鐘的電影裡,已經能夠很準確地控制觀眾的好奇與耐心;它從一開始就能讓人想像出整部電影的樣子,主角的發展在意料之中,但是神秘的未知與驚險的打怪過程卻讓人忍不住想一直看到最後。演員的個人魅力,也是這部片頗有火花的原因。尤其陳坤從「憂鬱頹廢美男」形象轉成仍保有此特質的「當過兵的英氣漢子」,實際上顯示了他這些年來多變的戲路發展,與舒淇、黃渤的組合也是耳目一新。

當然故事的型態一旦成為套式,可能將發展出一些定型角色,而從《尋龍訣》來看,已經有不少:插科打諢的甘草人物、怪腔怪調的西方人和反派集團中服裝特異的打手,這三種配角幾乎包辦了「推動/逼迫主角解決問題」的任務。甘草人物是各方電影皆然,西方人在中國電影裡的傲慢無禮已是慣常形象;然而服裝特異的打手,在這部電影裡,卻是一個不夠流暢的設定。由顏卓靈飾演的洋子,她那突兀的穿著、語言和角色功能,既僵硬又尷尬,這似乎在迎合自《追殺比爾》(Kill Bill, 2003)以來「水手服少女殺手」的流行形象,但硬要使她扮成日本人的安排,讓她在語言運用上顯得有些不倫不類。如果奇幻冒險題材即將成為中國電影的大勢,則未來的創作者必須創造出一套可行的編劇法則,以期更適合地運行在市場模式上。
從奇幻冒險電影的題材來觀察,《尋龍訣》導演烏爾善表示「《鬼吹燈》這種盜墓小說的開創者也是影響力最大的。」[2]網路小說已經是當今中國影視改編的大宗,而《鬼吹燈》作為盜墓小說之開山,早從2006年便颳起旋風,至今談及已是經典,並擁有廣大忠實的讀者群,於是IP改編的流行,讓電影還未上映前即可預先設定觀眾群。

《捉妖記》與《九層妖塔》

回顧2015年的中國賣座大片,稍早於7月份上映的《捉妖記》,不但是今年華語電影票房冠軍,同時也已經是中國大陸市場影史票房第1位。《捉妖記》同樣是IP改編,來自《聊齋誌異》的〈宅妖〉,主要是是一齣可供闔家觀賞的喜劇片。劇情很簡單,就是宋天蔭(井柏然飾)意外懷孕生下小妖王胡巴後,與天師小嵐(白百何飾)組成一家三口人妖家庭的故事[3]。因為講究溫馨情感,妖怪外型設計大多走可愛路線,並不嚇人;反派追殺也是雷聲大雨點小,很多橋段都是大牌演員客串搞笑,增添看點,一派輕鬆基調。

這部片的巨大成功,來自導演許誠毅對「美式思維」表現方式做出了調整。他理解到好萊塢大片並不能完全套用到中國電影裡頭,於是運用了中國元素來增強觀眾的理解和認同感。這部電影顯示了兩件事:一是中國電影正在建立所謂的「本土」市場模式,能與好萊塢的風格有所區別,且重點是擺在奇幻題材;另一是原創文本可從中國傳統文化去取用,再與現代影像的表述交融一起,詮釋符合現今的美學情境。當然《捉妖記》並非第一部嘗試此種改編的電影,但它的賣座,顯示了中國當今電影製作到達了新的高度。

和前兩部電影同樣受到高度矚目的還有《九層妖塔》。這部電影也是來自《鬼吹燈》的IP改編,只是範圍是第一部,亦即前四卷的《精絕古城》、《龍嶺迷窟》、《雲南蟲谷》和《崑崙神宮》,導演是陸川,由趙又廷和姚晨等人主演。只是這部電影的評價相當兩極,從特效層面來看,畫面驚人,水準也高;但是敘事十分令人困惑,人物塑造失敗,情節也有很多邏輯上的問題,結局並未解答真相,而是層層迷霧,極為刻意地埋下續集伏筆。

主要的癥結在於改動幅度過大,盜墓的主題幾近完全去除,只留下人物和冒險打怪。筆者先看《尋龍訣》後看《九層妖塔》,感覺兩個版本的主角群簡直是只有名字相同,完全不像同個人物;情節改編上,在時代背景重現、古墓和怪物部分有些重疊性,但是改編的重點相差非常多,落差感很重。這不禁讓人想起2005年的《無極》,當時還是高科技運用的試驗期,雖然擁有國際級卡司,仍舊被認為是一部荒誕無稽的電影。《九層妖塔》自然是離《無極》很遠了,也不再那麼浮誇奇觀,但改編創意太過鬆散,加上與原著連繫感太過薄弱,自然使原著書迷和一般觀眾同時失望。

烏爾善的創作歷程

回到《尋龍訣》,導演烏爾善在選角、劇情和場面調度上,縱然還有不少評價相當挑剔,認為像是對好萊塢的習作,但就筆者看來還是有諸多可圈可點之處。烏爾善自2004年的《肥皂劇》開始至今只拍了四部電影,如果從第二部,也就是得到第四十八屆最佳新導演獎的《刀見笑》(2010)來看他的調性,實際上烏爾善是從比較風格化的類型出發的。

《刀見笑》的IP改編是《菜刀傳奇》,出自上海老牌民間文學雜誌《故事會》裡安昌河創作的作品,然而劇本和原著已經有八成以上的差異。這部電影的看點還是在極具特色的畫面和導演手法,將圍繞在「菜刀/寶刀」主題的三個江湖故事以套層方式去串接,三個故事的子題再與佛學的三個象徵互相映襯,將「貪、嗔、癡」與「雞、蛇、豬」相對應,將一把菜刀的「前世今生」變得富含哲理、迭有趣味。

談到《刀見笑》的畫面,仔細觀察,幾乎每段故事都有不同的影像實驗。風格的統一在於魔幻寫實,但是三段故事的場景和配色都有差異頗大的感受,甚至一些小片段採用了遊戲與動畫方式,可以說是拼貼奇觀。這部電影雖難免有情節輕重不均之嫌,但仍然在評價上獲得不少讚賞,並被認為有商業片的潛力,這開啟了烏爾善與華誼兄弟[4]合作的契機。

《畫皮II》(2012)以高達7億人民幣票房的好成績讓烏爾善的才華受到高度肯定,他對於奇幻片的掌握也愈來愈穩定,從中國傳統經典去發展延續的精神亦發揮得當。最賺人眼球的視覺效果,華麗之至,幾乎要逼近「大而無當」(如同《無極》那般),幸而層次頗高的故事格局,以及優秀豐富的演員表演,將電影拉在一個適合的軌道上,不致太過輕浮虛幻。

《畫皮II》比起前作《畫皮》[5]在格局上更加宏大,而架構上仍忠於《聊齋》,卻又能自脫於外,「皮相之惑」與「人之真情」彼此消長,角色身分的互換雖複雜但並不令人混淆。這也有賴於前作原班人馬陳坤、趙薇和周迅的黃金組合。三位演技和「顏值」[6]極高的演員,將人物間的愛恨糾葛、幽微心理表達得極為深刻。這顯示了烏爾善對於奇幻題材的製作和演員的選角上均有大幅提升,於是當《鬼吹燈》的文本到手,他就再次拍出了冒險刺激、視覺到位的《尋龍訣》。

結語

中國奇幻電影實際上並非一種非常嚴謹的分類,目前也沒有特意區分哪些電影一定是在這個分類之下,筆者所要探究的,是近年特效明顯強大且有所倚重IP的作品,而且以近作《尋龍訣》為中心點,同年作品為經,導演其他作品為緯,先小範圍地去看可能的中國電影趨勢。實際上仍有很多其他的電影和角度可供討論,特效技術面也不斷發展,期待下一部大片讓我們再次感到驚喜。


[1]IP(Intellectual Property)直翻為知識產權,後來延伸成為內容素材、招牌品牌和產業鏈延伸的意義,但是名詞上還是使用「知識產權」,或者直接稱為IP,筆者在這裡採用內容素材的意思。可參考以下網站的解釋: http://me.wixiang.com/article/20137449
[2]http://www.atmovies.com.tw/movie/fgcn74119143/
[3]捉妖記(2015電影)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D%89%E5%A6%96%E8%AE%B0_(2015%E5%B9%B4%E7%94%B5%E5%BD%B1)
[4]中國知名綜合性娛樂集團,在影視、藝人經濟和唱片上皆取得傲人成績。
[5]陳嘉上執導。
[6]中國網民流行語,指外貌的好壞指標。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轉貼]經典戴帽抓頭文-余光中-狼來了

金都茶餐廳試解

如今,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