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手情歌》─驚人影像,奇異敘事
本文初載http://artmagazine.com.tw/ArtCritic/article1223.html
正式出刊
http://artnews.artlib.net.tw/205/1611/%E3%80%8A%E6%AE%BA%E6%89%8B%E6%83%85%E6%AD%8C%E3%80%8B.html
跨國合作的新影像風格
如果說語言和文字限定了國界,那麼能夠打破這種藩籬的媒介不外乎兩者:音樂和影像。《殺手情歌》(Ruined Heart: Another Lovestory Between a Criminal & a Whore, 2015)即以音樂和影像互相加乘的生命力,成為一部貨真價實的「國際電影」。導演卡文(Khavn De La Cruz, 1973─)以極簡的人物和情節,開展出古怪的狂歡意象。
菲律賓多產導演卡文,至目前已拍攝約45部長片,被譽為「菲律賓數位電影之父」。他的作品屢屢獲獎,並已舉辦過個人影展和受邀為諸多國際影展擔任評審,為菲律賓電影打開更多知名度。他多才多藝,同時兼具詩人、小說家和作曲家等身分,且多有作品發表。「他曾跟記者分享一則小故事:他少年時和所有人一樣『想浪跡天涯尋找自我』;而卡文的爸爸告訴他『就算哪兒都不能去,就算只是在這裡,只要持續往下深掘就可以了。』」[1]於是他透過多變的創作手法,在這部電影裡深掘出菲律賓馬尼拉獨特的人文風情。
攝影師杜可風(Christopher Doyle, 1952─),將一個罪犯和愛人間的愛情故事,定出黑色而浪漫的影像情調,他來自澳洲,長期在香港發展,在華語電影界已有相當知名度。這次跨國來為《殺手情歌》撐腰,被認為是重現了過去長年合作導演王家衛的美學。墮落與犯罪好似化作一首首詩篇,意象不斷交疊,頹廢朦朧無以名狀。
日本演員淺野忠信(1973─),做為本片的靈魂人物,他飾演一名狂放浪蕩的罪犯。有別於罪犯一向予人殘酷的負面形象,在此所有的暴力元素都是驚鴻一瞥,降到最低,著力濃彩呈現他的不羈與對愛人之深情。淺野忠信過往的型男帥氣已然吸引了許多觀眾,而如今已然進入「40代」的「大叔」時期,其俊朗熟男魅力更上一層樓,片中他收放自如的演技,十足鮮明。
不需語言 感受影像
《殺手情歌》是一部沒有台詞的電影,即使偶爾看見演員說話,都是聽不清楚,也不上任何字幕,因為沒有需要;導演以一首首頹廢卻又動聽的歌曲,串連起鬆散的情節。雖然音樂類型有搖滾混搭電音,似乎變化多端,卻因為無比芭樂的言情歌詞,使得敘事出奇統一。這部「音樂電影」好似長達74分鐘的MV,又有人形容為「影像詩」,指出了其創新和不可定位性。
任何的劇情簡介都是多餘的,因為導演只安排了一個慢節奏的人物出場,之後的情節全是疏離片段的組成,因果關係或前後順序經常處於模糊曖昧,僅有一個大綱撐著;人物沒有名字,僅有「愛人、罪犯、妓女、麻吉、鋼琴師、教父」等稱呼,完全弱化他們的背景和故事,只用其關係和互動架構發展,成就出充滿人物自我的敘事空間。
《殺手情歌》飄發出一種耽溺的氛圍,在於導演和攝影師營造了虛實難辨的電影風景。每一道實景都像是高清拍攝,但因為「人」的加入,反倒出現了虛假感;六個人物奇異的穿搭,或是刻意的戲劇動作,造就出強烈的視覺意象,而處於一旁、行於日常的群眾/素人演員,由於他們的無動於衷或旁若無人,更讓場景變得格格不入。大多數時間裡,我們簡直難以判斷電影場景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那些地方也許有讓人似曾相識的輪廓,但卻毫不寫實。所有的人物都沒有明確或實在的棲身之所,連性愛發生的地點也看不清;罪犯和愛人即使逃出熟悉的場域(看似貧民窟的所在),他們經過停留過在沒有家具的屋子裡,最後則可能曾經睡過遊樂場裡一座觀景台上而已。
「當下」
這部電影不描繪真實,在我看來,也不注重人物的內心。導演所創發出來的,是一個以人物彼此關係維繫的「當下」時刻。人物們在一種封閉網絡裡被逼到絕處,導演以宗教被架空的意象強化了此點;片中出現過三個場景:性愛發生時,天花板的聖母子圖;在十字架型的座上燃燒可能是屍體的物體;以及最後愛人和孩童們嬉戲玩鬧在遊樂場裡類似教堂前的廣場。沒有信仰的存在,讓我想起法國畫家高更的名畫《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什麼?我們向何處而去?》,其題名代表了人對生死的實際思維,但《殺手情歌》卻好像翻轉了這些問句,人物只有表象,除了稱呼外一切皆付之闕如,就像是憑空出現的遊魂,無所憑依,只有彼此。
《殺手情歌》的藝術性頗有可觀之處,它以多變的技巧去拍攝街景,其嘗試先鋒而大膽,挑戰了風格的統一性,卻不顯得太過突兀;藉由人物間錯綜難辨的互動游移,伴隨讓人心有共鳴的音樂,反倒製造出獨特的迷離效果,值得一看。
正式出刊
http://artnews.artlib.net.tw/205/1611/%E3%80%8A%E6%AE%BA%E6%89%8B%E6%83%85%E6%AD%8C%E3%80%8B.html
跨國合作的新影像風格
如果說語言和文字限定了國界,那麼能夠打破這種藩籬的媒介不外乎兩者:音樂和影像。《殺手情歌》(Ruined Heart: Another Lovestory Between a Criminal & a Whore, 2015)即以音樂和影像互相加乘的生命力,成為一部貨真價實的「國際電影」。導演卡文(Khavn De La Cruz, 1973─)以極簡的人物和情節,開展出古怪的狂歡意象。
菲律賓多產導演卡文,至目前已拍攝約45部長片,被譽為「菲律賓數位電影之父」。他的作品屢屢獲獎,並已舉辦過個人影展和受邀為諸多國際影展擔任評審,為菲律賓電影打開更多知名度。他多才多藝,同時兼具詩人、小說家和作曲家等身分,且多有作品發表。「他曾跟記者分享一則小故事:他少年時和所有人一樣『想浪跡天涯尋找自我』;而卡文的爸爸告訴他『就算哪兒都不能去,就算只是在這裡,只要持續往下深掘就可以了。』」[1]於是他透過多變的創作手法,在這部電影裡深掘出菲律賓馬尼拉獨特的人文風情。
攝影師杜可風(Christopher Doyle, 1952─),將一個罪犯和愛人間的愛情故事,定出黑色而浪漫的影像情調,他來自澳洲,長期在香港發展,在華語電影界已有相當知名度。這次跨國來為《殺手情歌》撐腰,被認為是重現了過去長年合作導演王家衛的美學。墮落與犯罪好似化作一首首詩篇,意象不斷交疊,頹廢朦朧無以名狀。
日本演員淺野忠信(1973─),做為本片的靈魂人物,他飾演一名狂放浪蕩的罪犯。有別於罪犯一向予人殘酷的負面形象,在此所有的暴力元素都是驚鴻一瞥,降到最低,著力濃彩呈現他的不羈與對愛人之深情。淺野忠信過往的型男帥氣已然吸引了許多觀眾,而如今已然進入「40代」的「大叔」時期,其俊朗熟男魅力更上一層樓,片中他收放自如的演技,十足鮮明。
不需語言 感受影像
《殺手情歌》是一部沒有台詞的電影,即使偶爾看見演員說話,都是聽不清楚,也不上任何字幕,因為沒有需要;導演以一首首頹廢卻又動聽的歌曲,串連起鬆散的情節。雖然音樂類型有搖滾混搭電音,似乎變化多端,卻因為無比芭樂的言情歌詞,使得敘事出奇統一。這部「音樂電影」好似長達74分鐘的MV,又有人形容為「影像詩」,指出了其創新和不可定位性。
任何的劇情簡介都是多餘的,因為導演只安排了一個慢節奏的人物出場,之後的情節全是疏離片段的組成,因果關係或前後順序經常處於模糊曖昧,僅有一個大綱撐著;人物沒有名字,僅有「愛人、罪犯、妓女、麻吉、鋼琴師、教父」等稱呼,完全弱化他們的背景和故事,只用其關係和互動架構發展,成就出充滿人物自我的敘事空間。
《殺手情歌》飄發出一種耽溺的氛圍,在於導演和攝影師營造了虛實難辨的電影風景。每一道實景都像是高清拍攝,但因為「人」的加入,反倒出現了虛假感;六個人物奇異的穿搭,或是刻意的戲劇動作,造就出強烈的視覺意象,而處於一旁、行於日常的群眾/素人演員,由於他們的無動於衷或旁若無人,更讓場景變得格格不入。大多數時間裡,我們簡直難以判斷電影場景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那些地方也許有讓人似曾相識的輪廓,但卻毫不寫實。所有的人物都沒有明確或實在的棲身之所,連性愛發生的地點也看不清;罪犯和愛人即使逃出熟悉的場域(看似貧民窟的所在),他們經過停留過在沒有家具的屋子裡,最後則可能曾經睡過遊樂場裡一座觀景台上而已。
「當下」
這部電影不描繪真實,在我看來,也不注重人物的內心。導演所創發出來的,是一個以人物彼此關係維繫的「當下」時刻。人物們在一種封閉網絡裡被逼到絕處,導演以宗教被架空的意象強化了此點;片中出現過三個場景:性愛發生時,天花板的聖母子圖;在十字架型的座上燃燒可能是屍體的物體;以及最後愛人和孩童們嬉戲玩鬧在遊樂場裡類似教堂前的廣場。沒有信仰的存在,讓我想起法國畫家高更的名畫《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什麼?我們向何處而去?》,其題名代表了人對生死的實際思維,但《殺手情歌》卻好像翻轉了這些問句,人物只有表象,除了稱呼外一切皆付之闕如,就像是憑空出現的遊魂,無所憑依,只有彼此。
《殺手情歌》的藝術性頗有可觀之處,它以多變的技巧去拍攝街景,其嘗試先鋒而大膽,挑戰了風格的統一性,卻不顯得太過突兀;藉由人物間錯綜難辨的互動游移,伴隨讓人心有共鳴的音樂,反倒製造出獨特的迷離效果,值得一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