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鬼家庭屍篇—顛覆想像捧腹大笑
本文原名〈《吸血鬼家庭屍篇》,讓你笑死人惹〉,初載
http://artmagazine.com.tw/ArtCritic/article1206.html
正式出刊
http://artnews.artlib.net.tw/203/1594/%E5%90%B8%E8%A1%80%E9%AC%BC%E5%AE%B6%E5%BA%AD%E5%B1%8D%E7%AF%87.html
顛覆你想像的「恐怖電影」
曾經在2014年的金馬影展放映過,挾帶觀眾票選第一名的「人氣」,今年再度上映的絕妙喜劇《吸血鬼家庭屍篇》(What We Do In The Shadows),幾乎讓你三分鐘一小「笑」,五分鐘一大「笑」!電影以「偽紀錄片」(Mockumentary)的方式拍攝,讓你一窺吸血鬼們的日常生活,這樣一種企劃簡直讓人拍案叫絕!充滿反差的笑料,牽動著全場觀眾的情緒,早在之前即囊括了2014多倫多影展、夏威夷國際影展和華沙國際影展等11個觀眾票選獎。
「偽紀錄片」是什麼?這個字是由Mock(嘲笑)和Documentary(紀錄片)組成的時代新字,大致可以想像成是帶有嘲笑意味的「假」紀錄片,但是這種「假」更具複雜性;因為偽紀錄片的確是採取紀錄片的方式拍攝,而內容看起來就像是跟隨的紀錄和訪問,但其實內容裡的人事可能是虛構的、安排好的或甚至有腳本的,於是這又繞回了形式上的模糊性,讓人無法判斷紀錄片和劇情片的分界。
這部偽紀錄片的「劇情大綱」,即是由一個拍攝團隊進入吸血鬼的房屋裡,記錄這個特殊族群的生活點滴。四個吸血鬼一同住在紐西蘭的老屋裡,年齡與性格各異,彼此之間是室友的關係,他們的生活相當「人性化」,會開會解決問題,會分配家事清潔工作;他們向鏡頭談論自己的歷史,展示他們的覓食喜好,以及呈現他們穿著和娛樂上的品味。這中間有其「僕人」與之互動和其心聲,還有新成員的加入與不同族群(人類、狼人)之間的混戰。吸血鬼的人物設計十分有趣,不同年代、各型各款同時又想法多多,極富魅力的說話方式和奇想行為,配合了從中世紀到近代的各種版畫和油畫的相關作品影像,亦即「諧擬的虛構性」,反而讓電影更加強了某種深刻的「真實性」。
「反差」展現黑色幽默
最老的彼特在古代曾是最強大的吸血鬼,能夠主掌他人生殺大權,任意將他想要的對象轉變成吸血鬼,而如今已垂垂老矣,長待於石棺,因為太老而無法說話,而成為反差的笑點形象。真正主導故事/紀錄片進行的是另外三位「年輕力壯」的室友,分別是堅持優雅品味的維亞戈、喜愛刑求「戳人」的佛拉迪斯拉夫,以及不愛乾淨的迪肯。他們來自中世紀、十八世紀和近代,其歷史背景形塑了他們的認知和行為,可以說是有史以來「跨度最大」的差異組合。後來加入的尼克,以全然現代和新潮的觀念,帶給這群「前輩」前所未有的生活和玩樂經驗,卻也漸漸成為失控的變數。尼克到處散布自己成為吸血鬼的消息,認為這是一件「超酷的事」;與他同行的朋友史都,更成為第一位吸血鬼的人類朋友。
「惡搞亦有真情在」,悲悲喜喜,怕怕笑笑,這群極品的奇葩遭遇,交織出這部獨特的喜劇。吸血鬼千百年的蒼涼,在這部電影裡依然存在,面對摯愛人們的老去和消逝,他們也有無盡的遺憾和煩惱。當然電影給了他們取巧的、皆大歡喜的結局,也就是讓各人的生命無限延長(無論是以吸血鬼或狼人的形式),影像裡所蘊藏的情感,被內化操作後,轉成一種表象的消費型態。
吸血鬼的恐怖吸血場景,早已是極具看點的視覺體驗,在本片裡也沒有忽略這個環節。引誘受害者的過程,以及撲咬噴血的驚悚畫面,都變成一種獵奇效果;透過鏡頭的刻意強調,這種情節被異化,甚至人物的台詞也將原本應該令人害怕的情景,轉成了特殊的爆笑效果。「重口味」的場景設計,如今也變成一種相當受到歡迎和矚目的藝術手法。
次文化的一次精彩實踐
大銀幕呈現的吸血鬼生活,滿足了觀眾以往對於此等傳奇「超自然生物」的認知與想像,非常自然而合理。脫去傳說的外殼,吸血鬼從而變為如同你我一般,不再是傳統的神祕形象。「嚇到笑」的情節揉合紀錄片的形式,使人想起了近年來流行的鬼片與恐怖片「實錄」,在手持攝影機的時不時的晃動,以及危險時刻(狩獵與逃命)的震盪,同樣喚引著觀眾的「想看又不敢看」的心理。吸血鬼電影因為《暮光之城》系列的大賣,開發出新型言情故事的可能性,如今連紀錄片所能傳達真實性的特色,亦透過偽紀錄片的操作方式,展現惡搞創意,大玩特玩經典元素,是一部絕對逆轉你慣性思維的巧妙喜劇!
http://artmagazine.com.tw/ArtCritic/article1206.html
正式出刊
http://artnews.artlib.net.tw/203/1594/%E5%90%B8%E8%A1%80%E9%AC%BC%E5%AE%B6%E5%BA%AD%E5%B1%8D%E7%AF%87.html
顛覆你想像的「恐怖電影」
曾經在2014年的金馬影展放映過,挾帶觀眾票選第一名的「人氣」,今年再度上映的絕妙喜劇《吸血鬼家庭屍篇》(What We Do In The Shadows),幾乎讓你三分鐘一小「笑」,五分鐘一大「笑」!電影以「偽紀錄片」(Mockumentary)的方式拍攝,讓你一窺吸血鬼們的日常生活,這樣一種企劃簡直讓人拍案叫絕!充滿反差的笑料,牽動著全場觀眾的情緒,早在之前即囊括了2014多倫多影展、夏威夷國際影展和華沙國際影展等11個觀眾票選獎。
「偽紀錄片」是什麼?這個字是由Mock(嘲笑)和Documentary(紀錄片)組成的時代新字,大致可以想像成是帶有嘲笑意味的「假」紀錄片,但是這種「假」更具複雜性;因為偽紀錄片的確是採取紀錄片的方式拍攝,而內容看起來就像是跟隨的紀錄和訪問,但其實內容裡的人事可能是虛構的、安排好的或甚至有腳本的,於是這又繞回了形式上的模糊性,讓人無法判斷紀錄片和劇情片的分界。
這部偽紀錄片的「劇情大綱」,即是由一個拍攝團隊進入吸血鬼的房屋裡,記錄這個特殊族群的生活點滴。四個吸血鬼一同住在紐西蘭的老屋裡,年齡與性格各異,彼此之間是室友的關係,他們的生活相當「人性化」,會開會解決問題,會分配家事清潔工作;他們向鏡頭談論自己的歷史,展示他們的覓食喜好,以及呈現他們穿著和娛樂上的品味。這中間有其「僕人」與之互動和其心聲,還有新成員的加入與不同族群(人類、狼人)之間的混戰。吸血鬼的人物設計十分有趣,不同年代、各型各款同時又想法多多,極富魅力的說話方式和奇想行為,配合了從中世紀到近代的各種版畫和油畫的相關作品影像,亦即「諧擬的虛構性」,反而讓電影更加強了某種深刻的「真實性」。
「反差」展現黑色幽默
最老的彼特在古代曾是最強大的吸血鬼,能夠主掌他人生殺大權,任意將他想要的對象轉變成吸血鬼,而如今已垂垂老矣,長待於石棺,因為太老而無法說話,而成為反差的笑點形象。真正主導故事/紀錄片進行的是另外三位「年輕力壯」的室友,分別是堅持優雅品味的維亞戈、喜愛刑求「戳人」的佛拉迪斯拉夫,以及不愛乾淨的迪肯。他們來自中世紀、十八世紀和近代,其歷史背景形塑了他們的認知和行為,可以說是有史以來「跨度最大」的差異組合。後來加入的尼克,以全然現代和新潮的觀念,帶給這群「前輩」前所未有的生活和玩樂經驗,卻也漸漸成為失控的變數。尼克到處散布自己成為吸血鬼的消息,認為這是一件「超酷的事」;與他同行的朋友史都,更成為第一位吸血鬼的人類朋友。
「惡搞亦有真情在」,悲悲喜喜,怕怕笑笑,這群極品的奇葩遭遇,交織出這部獨特的喜劇。吸血鬼千百年的蒼涼,在這部電影裡依然存在,面對摯愛人們的老去和消逝,他們也有無盡的遺憾和煩惱。當然電影給了他們取巧的、皆大歡喜的結局,也就是讓各人的生命無限延長(無論是以吸血鬼或狼人的形式),影像裡所蘊藏的情感,被內化操作後,轉成一種表象的消費型態。
吸血鬼的恐怖吸血場景,早已是極具看點的視覺體驗,在本片裡也沒有忽略這個環節。引誘受害者的過程,以及撲咬噴血的驚悚畫面,都變成一種獵奇效果;透過鏡頭的刻意強調,這種情節被異化,甚至人物的台詞也將原本應該令人害怕的情景,轉成了特殊的爆笑效果。「重口味」的場景設計,如今也變成一種相當受到歡迎和矚目的藝術手法。
次文化的一次精彩實踐
大銀幕呈現的吸血鬼生活,滿足了觀眾以往對於此等傳奇「超自然生物」的認知與想像,非常自然而合理。脫去傳說的外殼,吸血鬼從而變為如同你我一般,不再是傳統的神祕形象。「嚇到笑」的情節揉合紀錄片的形式,使人想起了近年來流行的鬼片與恐怖片「實錄」,在手持攝影機的時不時的晃動,以及危險時刻(狩獵與逃命)的震盪,同樣喚引著觀眾的「想看又不敢看」的心理。吸血鬼電影因為《暮光之城》系列的大賣,開發出新型言情故事的可能性,如今連紀錄片所能傳達真實性的特色,亦透過偽紀錄片的操作方式,展現惡搞創意,大玩特玩經典元素,是一部絕對逆轉你慣性思維的巧妙喜劇!
留言
張貼留言